大漠里的忠诚守望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0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30

大漠里的忠诚守望

本报通讯员●韩宗豫●孙志武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临(河)哈(密)铁路,横穿乌兰布和、亚玛雷克和巴丹吉林沙漠,巴彦淖尔市铁路护路联防办公室杭锦后旗护路联防分队和乌拉特后旗护路联防分队18名联防队员担负着临哈铁路K0公里至K110公里的铁路护路巡防任务。

铁路不语,大漠无言,见证着联防队员的忠诚与守望。队员们每天迎来、送走一趟趟呼啸而过的列车,早已适应了漫天风沙,更习惯了与铁路朝夕相伴。

流淌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坚守。18名联防队员恰似荒漠中的梭梭木,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出了绚丽花朵,他们心中的梦想简单又纯粹:守护好这条钢铁动脉,为列车的安全运输保驾护航。

130多本工作日志

和110公里线路“零事故”

赵喜悦还有4年6个月退休。

10年前,赵喜悦告别了包头西机务段检修车间机床工生涯后,来到这里,10年间的工作忙碌而充实。

作为两个分队的“排头兵”,赵喜悦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两个分队转完,他又在110公里铁路旁来回转。

在赵喜悦办公室的文件柜里,30多本笔记本被码得整整齐齐,随身带着笔记本是他的习惯。翻开内页,笔记本里藏着无数数字,110公里线路、187余处桥涵、57公里铁路紧邻沙漠和戈壁……

这些数字是他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的“平安密码”,早已深深镌刻在他的心里。

有折页的地方就是消除了隐患,一些特定地域还密密麻麻作了标注:K60公里至K110公里区段易积沙,形成沙埋护网;铁路附近多处区段土地未确权,容易与村民起争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近10年积累的笔记,就是他日常的生活。30多本笔记本只是冰山一角,家里还存放着他工作以来的近100多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他一直舍不得扔,每一本笔记本都完好保存。

2023年沙尘,他凭笔记里记录的内容迅速定位沙埋点,并提前联系工务单位排除隐患,避免了铁轨被埋。“这哪是笔记本?分明是保命符!”联防队员们感慨道。

巡查中,他总像“扫雷兵”般细致。但他的工作却远不止于此:纠纷得调解,抱怨需倾听,违章施工要劝阻……

10年间,他调解矛盾和排查隐患的数量早记不清了,但他清楚记得每一个巡守区段曾发生过的事。K11公里+171米紧邻农田,去年春季,村民发现有人违规烧荒,一个电话,赵喜悦马上赶到现场劝阻。“现在大伙见了火星子比我还急!”他欣慰地笑道。没有干过天大的事,却让110公里线路“零事故”;未获多少荣誉,却成了沿线农牧民的“定心丸”。

不图名、不图利,日子宽裕,本可以换个轻松的工作,可赵喜悦说:“我早就想好了,就留在这里和这群可爱的人守着这110公里铁路。”

用双脚

硬生生蹚出巡防便道

铁路穿越沙漠,延展至黄沙尽头。两支护路联防分队管辖的110公里铁路沿线之中,有超过57公里的沙漠和戈壁区段。

巡防区段从临河站K0公里开始,相继经过旅游区、农区、农牧结合区、沙漠区、戈壁区,其中,当属杭锦后旗铁路护路联防分队管辖的K65公里至K78公里和乌拉特后旗铁路护路联防分队管辖的K83公里至K91公里区段最为艰苦,这些地段是沙埋、沙移、沙滔最严重区段。

作为联防分队里在K83公里至K91公里坚守最长时间的义务护路员,1965年出生的任玉海是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乌兰哈哨嘎查的沙窝子里长大的,这片沙漠的秉性和沙地作物习性他再熟悉不过了。

从临(河)策(克)铁路开通运营开始,任玉海就被铁路部门聘任,成为了临策线第一代治沙人和义务护路人,线路两侧的植被和治沙设施都是他参与种植和设计的。

“这25公里地段全部都是简易护网,沙埋严重地段可达1.6米。”任玉海介绍,“风最大时,能把附近首农牛场的所有棚顶都掀飞,这些简易护网必须每天都得盯,稍不注意就会出岔子。”

经过特殊改装的沙地四驱施工车在临哈铁路沿线沙地里蜿蜒前行,大排量的柴油发动机全力嘶吼着,谁曾想这条铁路巡防便道就是任玉海用双脚硬生生蹚出来的。

杭锦后旗铁路护路联防分队是唯一一个设置骑巡队的分队,管辖区段K65公里至K78公里汽车无法行驶,只有马儿和骆驼能够徒步进入。

骑巡队办公地点就设置在杭锦后旗双庙镇新建村八社村民王忠文家中,这支由4人组成的骑巡队,平时骑马、冬日骑骆驼巡线。

现年65岁的王忠文也是第一代义务护路员,闲不下的他时常会到铁路边走一走、看一看,为护路巡线发挥余热。

不仅如此,队员们日常巡线的马匹、骆驼和拖拉机都是王忠文无条件提供的。

“走不动就不走了。”当打趣着问道两位老护路员干这工作啥时候是个头时,两位老人的眼神却异常坚定。黄沙中,列车轰鸣而过,任玉海和王忠文瘦小而又略显佝偻的背影与竖立的围栏融为一体。

队员们心里很稳

因为肩上的责任很重

从巴彦淖尔临河区坐车出发,到达王忠文家中,一行人换乘拖拉机一路向西北横穿大碱湖湿地和乌兰布和沙漠南端,路过“蚂蚁森林”,绵软的沙丘让拖拉机也“趴窝”了,赵喜悦带领4名联防队员换骑马匹前进,继续蹚进“无人区”的茫茫沙海中。

马匹艰难行进了40分钟,才到达此次巡守区段,此时,巡线工作才刚刚开始。“通常我们每5公里设置一个巡守区段,但是这片区段更长也更艰苦,交给王海和王勇兄弟俩,我放心。”赵喜悦舔着早已干皱起皮的嘴唇,“这个地方由于沙移严重,造成沙埋及护网下间隙过大,兄弟俩的维修任务相当于整条线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他们巡查时不仅要查看防护网沙埋情况,还要仔细观察防护网是否完整、周边有无危及线路安全的各类风险……

这个季节是沙旋风刮得最凶的时候,大风中,铺天盖地的黄沙聚起,沙子打在脸上生疼,直往鼻子、耳朵里钻。马匹踩着松软的黄沙喘着粗气,继续沿着线路向沙漠深处走去。天气说变就变,转瞬间,漫天黄沙汹涌而来,将正在巡查线路的队员们裹挟其中。

一阵阵的黄沙吹过,尽管感觉整个人都在晃,但队员们心里很稳,因为肩上的责任很重。

在他们眼中

护路就意味着荣誉

两支联防分队各自有一面照片墙,上面贴的都是分队护路员曾经和现在巡线的照片,像任玉海、王义兵、闫孝德、徐世有、王忠文这些老护路员们也赫然在列。

“现在,我们在护路工作中,还一直依靠着这些老党员、老护路员。”赵喜悦动情地说,“老党员、老护路员都是义务付出,他们多年养成的习惯,就是在线路外走一走、转一转。”

在赵喜悦的巡线记录本上清楚地记着:

沙尘暴季节,K65公里+078米下护网多处需要维修,义务护路员王忠文多次用马匹拉来石头、砖块和枯木,快速修护好多处隐患区域,无条件地维修。

老护路员任玉海、王义兵、闫孝德、徐世有、王忠文等等,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话:护路挣不挣钱无所谓,就感觉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付出点辛苦也是值得的。

任杰艺、王勇、王海、王科、王伟……都是第一代老护路员的孩子,接过父辈的旗帜,他们使命光荣,在他们眼中,护路就意味着荣誉。

他们都是由父亲带领着,对相应的管辖区段执行护路巡防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言传身教,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完成这场工作上的“接力”。

说起自己的父辈,联防队员们满脸骄傲。曾经的他们也许不能理解父辈对这份职业的执着,随着岁月的累积,这些孩子已然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联防队员,真正从内心理解了父辈与铁路之间的情感羁绊,他们的孩子还是否会继续从事铁路护路巡防工作不得而知,但护路员与铁路的这份感情一定会传承下去。

“110公里线路上,我的作用不值一提,我们的安全保障是靠着老一辈护路员的无私奉献和言传身教。”

“作为检查员,真正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奉献,是因为老护路员的爱党、爱国、爱路精神。”

赵喜悦巡线记录本上的这两句话格外显眼。这也许就是赵喜悦和联防队员们真正扎根坚守的原因。

能坚守在这里

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幸福

“性子急、有点轴。”这是联防队员们对巴彦淖尔市铁路护路联防办公室主任王宏明的评价。

2023年12月22日,赴任的第一天,刚好接到医院手术通知的王宏明执意要先与联防队员们见见面。

“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你们踏实工作,剩下的交给我……”王宏明给大家定了规矩,谈话时间虽短,字字句句却直戳人心。

手术后的第20天,王宏明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不能过度劳累的医嘱坚持返岗,仅1个月,用并不利索的双脚将110公里管辖区段蹚了个遍,不仅将每个区段的安全隐患印在脑子里,还跟铁路沿线附近牧民打成了一片,甚至成了好“安达”。

“心拉近了,工作也就顺畅多了,老乡们保安全的主动性自然也就激发出来了。”如何与农牧民相处,从小生活在二连浩特市的王宏明深有体会。

每次跟着职工巡线,王宏明都要来到附近的嘎查和村庄,和老乡们聊上一阵,做到感情在当下培养,情况在当下掌握,问题在当下解决。

“临哈铁路马上要电气化改造了,我还得继续抓紧给老乡们科普漂浮物的知识呢。”王宏明说道。把沿线农牧民发展成为自己的“安全哨兵”,对待自己的“兵”,王宏明不管大事小情,都会全心全意、尽己所能。

“你们辛苦的付出我都知道了,我不会让你们流血、流汗后再流泪。”在了解了联防队员们的故事后,王宏明动情地说。

任杰艺、王科、王勇、王海、王伟……这些年轻、踏实、肯干的小伙子们完成了从义务护路员到联防队员的身份转变,因为管理有思路、责任心强,任杰艺还被提拔成为两个分队最年轻的联防队长。

心通气顺,气顺人和。大家工作时主动补位,生活中互相帮衬,从王宏明上任之后,管辖区段内从未发生过牲畜挡道等拦停列车事件。

“我们这18名联防队员可省心呢,给谁都不换!”王宏明一脸骄傲,掰着指头一个个细数着每名联防队员。说起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特征,王宏明更是如数家珍,在外人看来的糙汉子,内心却无比细腻。

“王主任是我们心中的好主任、好大哥。”这是大家一致的共识。

领导的关怀,工作的默契,珍贵的友情……在他们眼中,能坚守在这里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幸福,更是一代代联防队员流淌在血液里的执念。

“环境再苦也要咂出甜味,工作再累也要干出样子。”这是大家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赵喜悦说,每当外出巡线时,他总会播放《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那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那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这是大家心中的歌。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