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便捷舒适让八方游客感受青城温度深耕智慧警务绘就湿地生态新图景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04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08

深耕智慧警务绘就湿地生态新图景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银色的月光升起在湖面上,湖畔的天鹅早已沉入梦乡,远处的群山怀抱着湖水,湖水在月下碧波荡漾……”

察汗淖尔--华北地区最大的季节性湿地,蒙古语意为白色的水洼,当地老乡称为“盘子里是水面”。在过去,赶上大旱年头,连“盘子里”这点水也保不住,片片盐碱白茫茫,阵阵扬沙灰蒙蒙。如今,一首《察汗淖尔的月光》唱出了这片湿地重生后的别样景致……

然而,这片湿地的重生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努力的结果。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公安局主动作为,大胆创新,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辖区治安稳定为抓手,精心组织警力,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出一条“日常管护为主、宣传教育为辅、专项打击并重”的生态智慧警务新途径,不仅织密了生态保护的“守护网”,更让“藏蓝警色”成为察汗淖尔生态复苏的坚实屏障。

“巡防警力,汇报一下湿地南部区域的情况。”“收到,无人机已起飞,目前暂未发现异常,步巡小组也正在按计划巡查。”每天,这样的对话都会在警务室里响起,这样的巡查每天至少要开展5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湿地警务室,察汗淖尔警务室构建了“机巡+车巡+步巡”的24小时立体巡逻防控机制。无人机凭借其灵活高效、视野广阔的特点,能够迅速升空,对湿地的鸟类栖息重点区、火险高发区等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巡查,及时发现非法捕猎、非法进入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除了无人机巡查,警务室还结合步巡、车巡等多种方式,织密生态保护的“守护网”。“步巡能深入湿地腹地,车巡则覆盖更广的区域,三者结合,确保巡查无盲区。”警务室民警王海霞介绍道。

2024年12月19日,民警像往常一样在辖区内开展日常巡查工作。他们在一处隐蔽角落发现一辆摩托车,职业敏感性让他们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经过仔细排查,现场竟发现了两只被猎捕的野兔。这立即引起了民警们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采取行动,将涉案人员带回接受检查。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湿地内赤麻鸭、天鹅等鸟类数量增加到了144种,在湿地公园内还捕捉到赤狐、蒙古兔、猪獾等珍稀哺乳动物的活动痕迹。2024年,察汗淖尔湿地公园内及周边植被覆盖度提高了4.9个百分点,达到64.9%,湿地99种植被长势好于往年同期。

在全域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进程中,协同治理机制的高效运转成为关键驱动。“林长+生态警长”双责制深度融合,警务室与自然资源局、林草局等多部门携手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流通阻碍,使生态保护工作决策更具科学性、执行更具高效性。

在具体行动层面,多元举措同步发力。警务室联合草原站、周边村镇成立“生态联防队”,科学划分13个责任网格,累计开展“日巡+夜查”超4500次,巡查力度持续增强。积极发动护林员、村民志愿者组建“湿地护卫队”,创新推行“积分奖励制”,自2023年以来,已累计兑现奖励1.2万元,有效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众人拾柴火焰高,协同治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警务室共清理猎套、渔网等非法工具200余件,成功实现连续3年“零火灾”,火灾隐患整改率达100%。在打击违规行为方面,累计查处违规案件31起,依法行政拘留1人,有力遏制了破坏生态行为。同时,积极推动生态修复,恢复植被面积超2000亩,让察汗淖尔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察汗淖尔,生态保护工作开展之初,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五台坊子村民李有才回忆道:“以前大家觉得放牧、捕猎没什么大不了,压根没意识到这些行为是对生态的破坏。”

针对这一问题,警务室借鉴“枫桥经验”,坚持矛盾不上交,致力于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民警们挨家挨户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际案例,向村民们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警务室打造“湿地法治课堂”,利用“世界湿地日”“野生动植物保护周”等节点,累计开展普法活动35场,发放宣传册5万余份,覆盖群众32万人次。让大家明白湿地保护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解决村民的生计问题,察汗淖尔警务室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帮助村民转型发展,协调草料补给。通过这些努力,村民们逐渐理解并支持生态保护工作,从生态保护的反对者转变为参与者、守护者,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共治的良好局面。

(商都县公安局供稿)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