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仅关乎员工个人需求的满足,更是企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深入剖析当前林业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探究提升员工幸福感的有效策略,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
一、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
在新时代背景下,林业企业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系统规划与实践,致力于从培养和强化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规范、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林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个维度,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企业文化生态。具体而言,通过开展系统化的培训、深入的思想教育、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等多元化举措,着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样的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进而推动林业企业的整体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以某省重点林业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打造“林业文化大讲堂”,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员工代表围绕林业发展史、生态保护理念、职业发展规划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题讲座,既拓宽了员工的专业视野,又深化了其对林业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显著提升了员工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企业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建活动,通过互动协作增进员工间的沟通交流,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播,进一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该企业建立了完善的评优表彰机制,对在生态保护、业务创新等领域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公开表彰,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积极营造对标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工作氛围,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实践证明,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员工满意度大幅提升,团队协作效能显著增强,企业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林业企业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活动缺乏持续性
一些林业企业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足,甚至只是偶尔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由于未能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和计划,导致精神文明建设难以取得持久成效。还有一些林业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资金不足,导致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内容较为单一
部分林业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形式单一乏味、内容不够丰富,未能全面涵盖员工的多方面精神需求,导致员工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三)评估机制不完善
当前的评估机制未能与绩效、评优等挂钩,导致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企业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四)员工参与度不高
当前,一些林业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缺乏吸引力,导致员工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例如,在一些业务繁重的企业,员工常年出差,人员难以集中,而年终绩效又与业务成绩直接挂钩,导致企业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
员工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员工幸福感每提升10%,企业绩效可提高6至8个百分点。因此,林业企业应持续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力,确保员工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保障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通过每月一次“员工心声”调查、季度焦点小组讨论、年度深度访谈等方式,建立多维度的沟通渠道。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员工对工作环境、团队合作和企业文化的真切感受。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定期对全体职工进行心理健康问卷,及时掌握职工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对心理压力较大的员工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帮助员工应对职业压力,提高抗压能力。三是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提供弹性工作时间、鼓励休假、组织团队活动等,帮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不断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
二是要定期对员工开展培训。要结合员工岗位实际和发展需求,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着力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让员工在职场上不断成长,增强职业安全感。同时,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教育融入培训内容,不断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要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要改善企业工作环境,合理优化升级办公设施,为员工提供安静、舒适的办公环境。其次,要培育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通过推行“导师带徒”模式、开展“最佳拍档”评选活动,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着力营造互帮互助、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林业企业要在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创建内容等方面持续下功夫,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走深走实。通过系统性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内蒙古风天林草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