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游戏,我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明白了法律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手捧着在游戏环节赢得的玩偶,锡林浩特市第三小学蒙古族学生乌日娜开心不已。近日,锡林郭勒盟司法局、团委和律师协会联合举办了“法益天使”爱心法律集市进校园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法律知识探索之旅。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高度重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扩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覆盖面,形成了法治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因地制宜,打造实体阵地。锡林浩特法治文化广场上,刻有天平、白鸽、哈达、蒙古包等元素的法治浮雕墙,将宪法精神融入景观艺术,吸引市民纷纷前来“打卡”;在太仆寺旗全长45公里的法治文化长廊里,73岁的牧民巴特尔一边看着墙上图文并茂的法律知识,一边感慨“这些用故事讲法的设计,比厚厚的法典更入心”;在苏尼特左旗草原的牧民蒙古包里,乌兰牧骑队员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长调,让法律知识随着悠扬琴声飘向草原深处……一个个遍布城乡、覆盖嘎查的法治文化“微景观”,既是普法课堂,也是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家园,更是锡林郭勒盟法治文化建设的有力引擎。截至目前,该盟已建成法治文化公园5个、广场12个、长廊8个、宣传栏1030个、普法大讲堂168个。
互动融合,织密网络阵地。当夕阳染红乌珠穆沁草原,牧民的手机微信群开始闪烁。《惊艳!12位全国人大代表秀出最美民族范儿》《“盗”此为止!检察蓝的草原守护记》……一条条“菜单式”法治服务内容,点燃了群众学法守法的热情,构建起数字普法新生态。锡林郭勒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网、端、微、屏”等新媒体平台优势,将数字化建设与普法宣传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互联网+法治宣传”工作模式,着力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寓教于乐,培育流动阵地。乌拉盖管理区将法治讲堂搬进“护边驿站”,越来越多的护边员成为了“法律明白人”。苏尼特左旗的“法律服务大篷车”定期开进苏木嘎查,将巡回法庭开到牧户门前。“法治那达慕”上,乌兰牧骑队员们用欢快的旋律、优美的舞姿,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表演……锡林郭勒盟通过整合资源,不断拓展服务阵地,为全盟民族团结进步筑牢了法治根基。此外,锡林郭勒盟还积极探索普法宣传新模式,通过“法治+文艺”“法治+阵地”“法治+云平台”等多种形式,不断开辟普法新渠道。截至2024年,锡林郭勒盟“法律明白人”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并组建了“普法讲师团”“法治乌兰牧骑”“蒲公英志愿宣传队”等多支普法志愿者队伍。
“阵地建设是法治文化传播的根基所在。我们通过线下深挖、实体宣讲、场景营造等多种方式,构建起立体化、沉浸式的法治文化传播矩阵,让法治文化如同阳光、空气、水源一般,真正融入群众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全民法治信仰。”锡林郭勒盟委政法委副书记高云峰的话语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