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文化凝聚固边“向心力”以学赋能燃斗志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11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1

“打造法治文化品牌助力北疆文化提升”系列报道(三)

以法治文化凝聚固边“向心力”

本报记者吴树臣郭惠心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是这片草原给了我们一家活路,我这辈子就是来报恩的!”摩挲着身上的制服,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护边员张永清哽咽道。60年前那个饥寒交迫的冬夜,苏尼特牧民将最后半罐牛奶塞进了他祖父的怀里,正是源于这份跨越民族的恩情,让张永清一家三代人深深扎根草原。如今,他不仅成为了牧民的女婿,还成为了风雪中策马巡边的“活界碑”。“党教我们站起来,草原让我们活下来。我这辈子只干一件事--用生命守护这片热土。”望着边境线上的铁丝网,张永清的眼神中充满坚定。

近年来,在锡林郭勒盟1103公里的边境线上,戍边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千里边关,将法治精神融入民族团结的血脉,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筑牢党建根基,凝聚治理合力。锡林郭勒盟聚焦点线面结合,推动“阵地前移”,大力推行“党员中心户”模式,实现上联支部、下联农牧户。同时,积极建设“基层讲堂”“石榴籽讲堂”,构建起以嘎查党组织为核心、中心户为结点、牧民党员共同参与的党员教育网络。1803名党员中心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18.19万名党员、群众参与学习培训,推进党员教育主阵地不断向边境一线延伸覆盖。随着法治“同心圆”的不断扩大,各族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

创新文化载体,宣传入脑入心。苏尼特右旗人民检察院精心打造“红绿蓝·骑迹”品牌,乌兰牧骑队员将检察公益诉讼内容巧妙编进歌曲中,让法治好声音传遍草原每一个角落。在乌拉盖管理区,锡林郭勒盟公安局“锡如海”乐队成员将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托布秀尔与电吉他、架子鼓等西方现代乐器相结合,奏响原创歌曲《热血荣光》,深情演绎出新时代公安民警的忠诚和担当。阿巴嘎旗人民法院将法治文化元素融入调解工作,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调解室,通过“法理情”相融合的工作模式,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如今,“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已成为辖区群众的处事准则和精神信条。

激发口岸活力,服务边境发展。在二连浩特市外籍人员服务中心,有一支备受瞩目的“HELP之家外国人志愿服务队”。作为全国首个综合性外籍人员服务中心,这支志愿服务队也是全国口岸城市中的第一支。自2024年12月5日成立以来,它便成为了服务蒙古国公民的重要力量。正如二连浩特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艳成所说:“这样的平台能有效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在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口岸,马背警队将执法记录仪绑在马鞍上,巡逻时通过小程序采集边民信息……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依托自主打造的“草原枫桥”护边驿站,广泛开展“国旗耀边关”“名家进警营”“三个一下基层”等联创共建活动,让法治理念在千里边关落地生根。

在祖国北疆的广袤草原上,厚植法治文化正成为提升边民群众法治素养,实现稳边、固边、兴边的有效路径,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北疆同心圆”能量场。一个个生动的法治文化实践,正不断转化为边境治理效能,成为联结北疆“同心圆”最坚实的情感纽带。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