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边陲,林海深处。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腹地,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交汇的“三江口”,坐落着中国最北端的森林公安派出所--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北部原始林区分局恩和哈达派出所。这里年平均气温零下8℃,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2℃,全年无霜期仅81天,5895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与216公里边境线交织成一片“无人禁区”。驻守在此的8名民警,以“忠诚、坚守、奉献”为信念,与森林管护、边防连队等力量携手,探索出一条“联防、联控、联治”的生态保护新路径。
▲联合开展党日活动
机制共建从单兵作战到协同治理
“以前我们都是各自为战,现在联合巡护能覆盖更多盲区。”5月初,恩和哈达派出所所长刘英启在联防联控工作会议上展示了一张标满红线的地图。这张地图上,森林公安、管护站与边境派出所的管辖范围交织重叠,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生态防护网。
为破解边境生态保护力量分散的难题,恩和哈达派出所与哈达管护站、三江口管护站及边防连队建立了三项核心机制--
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联防会议,研判森林防火、盗猎盗伐等风险,统筹制定行动方案。会上,各方共享红外相机监测的野生动物活动轨迹、边境线可疑人员动态等信息,实现“数据互通、风险共研”。
联合巡护执法:由民警、护林员、边境派出所民警组成的“森林+管护+边防”巡护队,每周开展“车巡+步巡+无人机巡查”。在边境要道设置5个警务室,将护林员纳入护边员队伍,形成“一站多点”的网格化管控;与呼伦贝尔海事局签订协作协议,利用巡逻艇对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展生态巡查,严查非法采砂、排污等行为。
应急联动响应:针对森林火灾、非法越境等突发事件,三方建立“30分钟响应圈”。2023年夏季,一场雷击引发火情,民警联合巡护队通过无人机热成像锁定火点,海事局船只迅速开辟水上救援通道,边防连队则封锁边境线防止火势蔓延,最终在黄金扑救期内化解危机。依托“森林+管护+边防”联防联控机制,该区域实现了生态保护从“单兵作战”向“全域协同”的跨越式升级。
▲开展联合巡查
▲恩和哈达派出所联合地方公安在卡口开展安全检查。
▲开展联合巡河行动
生态共治从单向执法到全民参与
“保护生态不能只靠警察,得让老百姓成为‘千里眼’和‘顺风耳’。”恩和哈达派出所副所长高威在派出所组织的“边境生态安全教育讲堂”上,向辖区各友邻单位职工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针对边境旅游升温带来的生态压力,恩和哈达派出所联合文旅部门划定生态旅游红线,在辖区4个主要卡口安排“生态安全监督员”,要求游客签署《无痕旅游承诺书》。
在“联防联控护生态共筑北疆边境绿色屏障”的实践探索中,恩和哈达派出所积极构建“林长+警长”生态警务体系,通过设立生态警务室、推行“一林场一警”机制,将生态保护嵌入基层治理末梢。通过机制共建与生态共治的双轮驱动,这片曾经的“无人禁区”正焕发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勃勃生机。民警李醒说:“我们的工作不再只是简单的执法,更多的是与群众共同守护这片绿水青山。”随着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入推进,恩和哈达派出所与友邻单位的互动日益频繁,生态保护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职工群众们从最初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他们自发组织清理垃圾、监测野生动物活动,共同守护着祖国北疆这道绿色屏障。
如今,在这片曾经被视为“无人禁区”的原始森林与边境线上,由于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不仅有效破解了边境生态保护力量分散的难题,更为北疆边境绿色屏障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如额尔古纳河奔流不息,生态卫士们以忠诚为矛、以创新为盾,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联防有力度、共治有温度”。这片林海雪原的生态治理实践,不仅守护着绿水青山,更诠释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逻辑--唯有打破边界、携手同行,方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