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院校的实践路径伊金霍洛旗卫生健康工作统计分析报告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37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0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院校的实践路径

孟溦蕾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时代的科技发展、文化繁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手段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另一方面,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交织碰撞,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难度。在此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论断,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地指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揭示了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任务,主张各民族应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共同团结奋斗,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历史记忆、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共同体,不仅关注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更着眼于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立足当代中国实际,通过系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举措,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一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践路径的创新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适应了全球化时代民族问题发展的新趋势,回应了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需求,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三个维度: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本原理;它创新性地提出了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强调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它将民族问题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检验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民族院校的政策实践

民族院校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平台,应当通过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民族院校的政策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招生政策方面,民族院校坚持平等、团结、互助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通过科学的招生计划,确保各民族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其次,在培养方案上,民族院校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文化传承等特色项目,在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民族院校积极构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校园环境。例如,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走廊展示活动,借助民族团结历史展览、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有效增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院校更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深入分析解决民族问题,切实防范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和影响。

在教学实践层面,民族院校通过创新民族政策实施路径,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实践机制、打造文化品牌等途径,将共同体意识培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未来,民族院校还需在师资建设、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持续创新,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这些探索不仅为新时代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也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创新

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民族院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学治校各环节,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

在理论教育层面,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式。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为例,该校专门设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览馆专题教学模块,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显著提升了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该校持续深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学理支撑。

在实践育人层面,要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育机制。民族院校应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教育活动,定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研和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解。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充分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面向未来,民族院校还需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创新“互联网+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三是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教育实效。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坚守根本,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武装师生头脑,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将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而言,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活动等途径,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同时,要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在增进“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院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民族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共同体意识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