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涉电信诈骗案件的司法处置路径研究校园信贷诈骗典型案例剖析与防范建议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39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09

校园信贷诈骗典型案例剖析与防范建议

蔡淑英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近年来,针对高校学生的校园信贷诈骗案件频频发生。据权威媒体统计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曝光的大学生校园贷纠纷案件就达13起,累计涉及500余名在校大学生,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在这些典型案例中,既有因深陷“套路贷”而背负巨额债务、最终走投无路的困境学子,也有因参与“裸贷”而遭受人格侮辱、甚至被逼选择极端行为的女大学生。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给大学生、家庭和校园带来了严重危害,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校园信贷诈骗典型案例剖析

案例一:“裸贷”引发人格羞辱,女大学生深陷债务泥潭。在某些非法校园网贷平台中,不法放贷人以提高贷款额度为诱饵,要求女大学生提交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作为担保。2016年震惊全国的“裸贷”事件暴露出此类骗局的冰山一角:涉案的裸照打包文件高达10GB,161名女孩被裹挟其中,年龄主要为17岁至23岁的在校女大学生。她们为了借区区数千元,按照放贷人的要求,自拍裸照并提供身份证信息、父母联系方式等作为抵押。一旦未能按期还款,放贷人即以手中裸照要挟,有的裸照在社交平台被公然传播,对学生名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案例二:“注销校园贷”诈骗卷土重来,学生轻信客服被骗数万元。2021年以来,各地频现以“整治校园贷”为幌子的诈骗新花样。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或网贷平台客服,谎称“国家禁止大学生网贷,需要帮你注销校园贷账户”等理由,引诱学生将网贷平台的贷款提现转入所谓“清查账户”。大四学生小安就遭遇了这样的骗局,他接到自称某贷款公司客服的电话,被告知大学期间有笔8000元校园贷未还,如不马上偿清将影响个人征信。对方步步诱导,小安为“消除不良记录”,竟在多个正规网贷APP上申请贷款2万元转入对方账户,结果上当受骗。

二、校园信贷诈骗常见手法分析

校园信贷诈骗手法五花八门,常见伎俩包括以下几种:

(一)冒充平台或监管,注销校园贷骗局。骗子假扮网络贷款平台客服、银行或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曾办理校园贷或助学贷账户,现在“政策要求注销”,否则征信将受影响。在受害人惊慌失措时,骗子要求其将网贷额度套现后转入指定账户,或引导其通过所谓的“升级账户”在正规渠道贷款后再转账给骗子。一旦得手,骗子立即消失,留下学生背负新增贷款。

(二)虚假兼职与培训,诱导借贷圈套。一些不法公司以高薪招聘兼职、校园代理等为诱饵,引导学生提供身份信息或下载指定贷款APP,再以刷单购物、缴纳培训费等名义诱骗学生贷款消费。比如,以“帮忙刷单买手机返佣金”为名,骗学生贷款购买数码产品,导致学生背上分期债务。

(三)“裸贷”敲诈勒索,隐私抵押换贷。所谓“裸贷”是非法借贷中极端恶劣的一种套路。不法放贷人为规避贷款风险,要求借款学生提供裸照、裸体视频等隐私作为抵押,一旦借款逾期即以公开这些隐私相要挟。

(四)“套路贷”连环陷阱,以贷养贷越陷越深。许多校园贷诈骗本质上属于“套路贷”,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通过各种套路让被害人债务越垒越高。“套路贷”的常见伎俩包括:设置“砍头息”和各种手续费,借1万元实到手可能只有八九千元;签订虚高借条,以制造虚假债权。

三、校园信贷诈骗防范建议

防范校园信贷诈骗,重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完善外部监管制度。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合力,为大学生筑牢防骗“防火墙”。结合实际,现提出以下预防措施:

(一)树立理性消费观念,远离不良诱惑。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超前消费的风险,不要被“低利率、零抵押、秒下款”等宣传冲昏头脑。要合理安排日常开销,切忌盲目攀比、过度消费。

(二)选择正规金融渠道,警惕异常借贷诱导。如确有贷款、分期消费需求,应通过具有资质的正规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办理,不要轻信QQ群、朋友圈里的借款广告和陌生电话推荐。办理贷款前务必核查放贷机构资质和合同条款细节,对年利率畸高的产品坚决拒绝。各类所谓“免息”“低息”的校园贷多藏猫腻,对打着实习招聘、创业帮扶旗号,却要求先贷款缴费的,更要提高警惕。

(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给骗子可乘之机。很多诈骗利用的是大学生涉世未深、警惕性不高的弱点,通过各种手段套取个人敏感信息进而实施侵害。对此,要时刻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件、手机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要随意在不明网站填报个人资料,不轻易点击陌生链接或扫码下载未知APP。

(四)掌握必要金融法律知识,提高辨别能力。高校应将金融安全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信贷常识和法律规定。大学生也应主动学习有关借贷利率、合同效力的法律知识,遇到不公平的贷款条款可以依法维权。同时,要时刻关注警方、学校发布的防诈提醒与典型案例剖析,从中汲取教训。

(五)及时求助报警,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如果不幸卷入校园贷纠纷,要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切勿因害怕或羞愧选择隐瞒,更不能在不法分子威胁下委曲求全甚至以身试险。遇到非法催债和人身安全受威胁的情况,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要尽可能保留证据,保存好借贷合同、聊天和通话记录、转账凭证等材料,以便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取证定案。

通过对校园信贷诈骗案例的分析可见,尽管其犯罪手法不断翻新,但其本质始终是利用利诱或威逼手段诱导学生陷入高利贷陷阱,继而通过暴力催收等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要有效防范此类诈骗,首先,大学生需不断提升法治意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其次,学校应加强金融安全和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安全防控机制,及时发现苗头予以干预;第三,公安、银保监、教育等部门需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校园贷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校园金融服务,通过提供合规信贷产品,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挤压了非法校园贷的生存空间。

(作者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