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族学专业教学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益广告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44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17

发挥民族学专业教学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风晓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作为研究民族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学科,民族学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当前,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民族学专业教学体系,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实践。

民族学的学科特性使其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该学科以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注重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及强调文化比较的研究范式,都为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独特的学术路径。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的今天,民族学专业教学更需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高校教学实践全过程。

一、深刻认识学科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理论根基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了它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民族学专业教学体系,不仅是对国家民族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更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理论自觉与实践创新的统一。从学科本质来看,民族学专业通过系统考察各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质、语言特征、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组织形态,为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和分析框架。这种专业化的学术视角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表象认知,从学理层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文化根基和现实意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民族志、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民族学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价值观塑造和意识形态培育的重要场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多种途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自然地融入教学各环节。例如,在讲授民族文化多样性时,既要尊重各民族特色,又要强调中华文化的统一;在分析民族关系时,既要关注具体问题,又要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流趋势。这种专业教学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民族院校是由多民族师生构成的独特校园文化环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同民族师生之间的日常交往、学术交流和文化互动,本身就是共同体意识养成的生动实践。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主题明确的田野调查、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等实践教学形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将抽象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种基于真实交往体验的学习过程,往往能产生更为持久和深刻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发挥方法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实践路径

民族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理解,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学科特质与研究方法上。作为一门具有鲜明跨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民族学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这种多元复合的学科属性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视角。从历史学的纵向维度,可以追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从社会学的结构视角,能够剖析当代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与互动机制;人类学的文化阐释则有助于理解各民族共享的符号体系与价值观念;而语言学的分析则能揭示各民族语言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演变轨迹。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体化认知,看到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从而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本质与内涵。

民族学专业最具特色的田野调查方法,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路径。在为期数周甚至数月的田野工作中,学生需要深入民族地区,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参与、观察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这种沉浸式的调研经历,使学生得以超越书本的局限,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观察各民族群众共同建设家园、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到各民族在国家认同、文化共享、情感共鸣等方面的深层次联结。

文化比较作为民族学研究的经典方法,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通过系统比较各民族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的异同,学生能够突破单一民族视角的局限,在差异中把握共性,在个性中发现普遍。这种学术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起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知框架。比较研究的学术训练,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可能存在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努力强化场域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民族学教学可以通过多元化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专门课程,同时在传统民族学课程中有机融入相关内容,构建系统化的内容体系。这种课程设计既保证了专业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又实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潜移默化。

实践教学是民族学专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校外,可以组织学生赴多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校内,则可以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学术论坛等活动,为各民族师生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互动。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通过设立民族团结宣传栏、举办主题讲座、开展联谊活动等方式,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文化环境的熏陶。

民族学专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通过优化学科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等多元路径,民族学教育能够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族学学院)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