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治理新路径描绘草原“新枫景”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08

探索治理新路径描绘草原“新枫景”

包头市达茂旗法院希拉穆仁法庭打造“旅游+法治”特色司法品牌

本报记者王祯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的东南部,有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希拉穆仁大草原。这里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是闻名遐迩的旅游避暑胜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体验草原风情。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草场纠纷、旅游消费矛盾、牧民家事纠纷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这一情况,达茂旗人民法院希拉穆仁法庭创新司法服务模式,通过整合马背普法、快速解纷、巡回审判、联动调解等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旅游+法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握手言和

举办培训

普法宣传

马背普法让法治阳光洒遍草原

6月8日上午,希拉穆仁镇红格尔敖包年度祭祀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彩旗飘扬。在通往敖包的主要道路一侧,希拉穆仁法庭设立的“马背法治服务”宣传点格外引人注目。身着制服的法官们手持普法宣传手册,为过往的牧民们讲解防范电信诈骗、民间借贷纠纷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并耐心倾听和解答农牧民的法律疑惑。

希拉穆仁法庭辖区面积广阔,下辖希拉穆仁镇、石宝镇、小文公乡,农牧民居住分散,传统的司法服务模式难以覆盖所有群众。为此,法庭干警化身“草原法治轻骑兵”,利用旅游旺季、那达慕大会、赛马“村超”、敖包祭祀等时机深入活动现场,为农牧民讲解民法典、草原法、婚姻法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达茂旗法院副院长武凤革向记者介绍道,近年来,达茂旗创新打造的“马背法治服务”模式已成为当地司法服务的亮丽名片。达茂旗法院将传统的“马背法治服务”与现代巡回审判有机融合,法官通过走村入户“拉家常”倾听民声、“面对面”开展法治宣传、就地调解纠纷、巡回审理案件等方式,真正把司法服务送到农牧民家门口、送到群众心坎上。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破解了牧民诉讼难、沟通难等问题,而且让群众感受到了司法温度,切实打通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快速解纷为旅游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随着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纠纷逐渐增多。2023年9月,达茂旗法院在希拉穆仁法庭成立了“旅游纠纷调处中心”,这是我区首个专门针对旅游纠纷设立的调处机构。

2024年7月,正值希拉穆仁草原旅游旺季,一名游客在某牧家乐因餐饮服务质量问题与经营者发生争执。调处中心接到投诉后,立即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现场调解,最终经营者退还部分费用并向游客道歉,整个过程仅用了2小时,游客对调处中心的高效调解给予了高度赞誉。

据希拉穆仁法庭庭长马越介绍,调处中心整合了法院、公安、文旅、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力量,为游客提供投诉、咨询、起诉、立案、调处“一站式”服务。与传统诉讼程序相比,调处中心的最大特点是“快”,纠纷当天受理、当天调解、当天履行,极大地提高了解纷效率。

调处中心还不断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在景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旅游维权指南》《防范旅游陷阱手册》等宣传资料,并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向游客和经营者普及旅游相关法律知识。

2024年,调处中心共受理旅游纠纷20起,调解成功率达98%,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市场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巡回审判把法庭搬到牧民家门口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敲响,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在草原上拉开帷幕。这是一起牧民之间的借贷纠纷案,由于当事人居住地较偏远,希拉穆仁法庭便将法庭“搬”到了牧民家门口。在蒙古包前的巡回审判车上,法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最终通过调解实现案结事了。

“以前我们遇到纠纷,要么私下解决,要么找苏木(乡镇)领导,现在知道法庭可以帮我们调解,还能上门服务,方便多了!”牧民其木格说。

巡回审判是希拉穆仁法庭的常态化工作。法庭每年开展巡回审判30余次,足迹遍布辖区所有嘎查(村),审理案件涵盖草场纠纷、婚姻家庭矛盾、民间借贷等多种类型。与普通庭审不同的是,巡回审判更注重调解,法官会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引导当事人达成和解。例如,在一起离婚案件中,法官不仅依法分割财产,还邀请嘎查长参与调解,最终妥善解决了子女抚养和牲畜分配问题,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巡回审判不仅方便群众,还具有很强的普法教育功能。”马越介绍道,每次开庭,法庭都会邀请周边农牧民前来旁听,通过真实案例让他们了解法律程序、增强法治意识,真正做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联动调解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希拉穆仁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法庭与司法所、派出所、嘎查委员会等部门组建联动调解网络,聘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退休干部担任特邀调解员,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4月20日,法庭联合小文公乡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一起历时18年之久的土地纠纷案。小文公乡村民段某与郝某,因历史原因导致两家相邻的耕地界限模糊。2018年确权时,郝某的地块被错误登记至段某名下,引发双方激烈矛盾,虽经村委会多次调解,均未达成一致意见,邻里关系降至冰点。今年春耕前夕,希拉穆仁法庭联合乡综治中心主动介入。调解中,马越采取“法理+情理”相结合策略,首先清晰讲解土地确权法规,明确权利义务;继而引导双方回顾昔日互助情谊。经多轮耐心疏导,双方态度逐渐缓和,最终放下十多年的积怨,当场握手言和,达成和解协议。

此案是法庭融入基层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通过“一站式”调解有效化解了长期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很多矛盾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早发现、早介入,用农牧民听得懂的方式去沟通。”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特邀调解员张爱廷说。

据统计,希拉穆仁法庭近3年诉前调解案件106件,调解成功率达85%以上,大量纠纷在诉讼前得以化解。

“法官多跑腿,群众少奔波。”希拉穆仁法庭的法官们用脚步丈量草原,用真心化解纠纷,让法治的种子在牧民和游客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的故事,正是希拉穆仁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缩影,也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草原经验”。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