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巡逻

联防联动

河道巡防
盛夏的内蒙古大兴安岭,草木葱茏、河水清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在水中嬉戏,一会儿扎猛子,一会儿用尖长的喙梳理闪亮亮的羽毛,一幅生态和谐的瑰丽画卷跃然眼前。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业生态功能区有10.67万平方公里,拥有我国保存最完整、唯一集中连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面积达94.77万公顷。实施“天保工程”20多年来,创造了森林面积净增10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9.25个百分点的奇迹。截至目前,林区森林碳储量17.2亿吨,“绿色碳库”总价值达1071.75亿元。作为这片林海的忠诚守护者,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始终坚持把护航生态发展放在公安工作的首位,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矢志不渝守护好祖国北疆这片绿色长城。
建立警务协作新机制
8月的额尔古纳河碧波荡漾,呼伦贝尔海事局蒙海巡01号执法船缓缓驶离奇乾航道处码头。这已经是今年入夏以来,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莫尔道嘎分局与呼伦贝尔海事局奇乾航道处联合开展的第三次河道巡航。
“联合执法机制的建立,为更好地护航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为及时发现打击额尔古纳河流域涉生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莫尔道嘎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忠海介绍道。
构建“水陆空”三维立体式防控体系,是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推行“智慧生态警务”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该局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生态警务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智慧生态警务建设,推行“林长+警长”工作制度,以莫尔道嘎分局为试点,率先建立“网格+警格+林格”管理机制,实现了以全域合作为基础、科技赋能为手段的全域治理新格局。
2023年,该局与呼伦贝尔海事局签订《额尔古纳河流域警地协作联系机制协议》;2024年8月,该局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召开现场会,深化“林长+警长”制建设,同年与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签订《警务协作框架协议》。一项项协议的签订与合作框架的落地,标志着跨警种、跨行业、跨领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格局已形成,为护航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发展探索出了更科学、更可行、更精准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生态资源保护驶入“新车道”
在大兴安岭林区,无人机用于日常巡逻已成为常态。
“绰源分局辖区面积312588公顷,以分局为中心点,每隔两个小时就会有无人机自动起飞开展巡查,每次巡查30分钟左右,做到了辖区全覆盖。”绰源分局副局长王忠梁介绍说。
大兴安岭林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无人机的广泛运用能够进一步延伸巡查触角,提升工作效率。仅今年7月,乌尔旗汉分局便利用无人机连续破获两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除了用于日常巡逻,无人机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根河分局,民警利用无人机热成像功能,锁定了驼鹿、原麝等几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在电子地图上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标记,有针对性地强化巡逻防控。同时,针对迁徙鸟类,公安机关还利用无人机搭建了候鸟“迁徙走廊”护卫队,为守护候鸟迁徙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工作方式。
吹响全民生态保护“冲锋号”
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立足主责主业,始终对非法开垦、占用、使用林地草原,非法盗伐滥伐林木、毁林毁草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2021年,该局机关和21个分局抽调了600余名精干警力,开启了为期100天的草原林地专项整治行动破案攻坚战役;2023年11月,继续抽调72名警力,深入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地区开展了为期70天的“集群战役”;2025年3月起,抽调386名警力深入大杨树、吉文、毕拉河三个地区开展大兴安岭林区毁林毁草专项整治行动。一场场破案攻坚、一场场集群战役,为护航大兴安岭林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通过严厉打击、广泛发动、集中宣传,我们发动群众自觉加入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阵营中来。”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森保支队副支队长陈冬说。
在吉文林业局的红花尔基林场,泥泞的山路上不时传来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吉文分局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的民警们一天工作的开始。
除了执法办案,民警们更多是走进群众家里,让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现在,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觉悟在不断提高,这为我们日后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吉文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修海介绍道。
从奔流不息的额尔古纳河,到静若处子的阿尔山天池;从繁花盛开的达尔滨湖畔,到高耸入云的奥克里堆山,在大兴安岭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森林公安民警的坚毅背影。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将坚持不懈立足主责主业,矢志不渝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守护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不竭力量。
(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