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琪通讯员乔俐)近日,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行政处罚案。呼和浩特市及四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30余名执法人员到场旁听,以“庭审现场”为课堂,深化知识产权执法实践交流。
该起行政处罚案中,原告内蒙古某公司因前期销售“花木匠”品牌板材,被被告呼和浩特市某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存在商标侵权行为,并作出行政处罚。原告对处罚决定不服,认为其通过正规加盟渠道从第三人处采购,已审查商标授权,产品来源合法,且一直积极配合调查,被告作出的处罚决定事实不清、结果过重,遂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行政处罚决定。
庭审围绕“行政处罚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处罚裁量是否合理”两大核心争议展开。原告方释明加盟合同、往来凭证等证据,强调产品来源合法;被告就侵权认定依据、处罚裁量考量进行了答辩。法官听取各方陈述后,从证据合法性、关联性切入,逐一梳理争议点,明晰行政执法与司法审查的衔接逻辑,让抽象的法条在庭审中具象化。
“第一次从旁观者角度看待行政诉讼,对证据链完整性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参加旁听的执法人员感慨地说,庭审让他们直观意识到,行政处罚不仅要定性准确,证据收集、裁量说理更要经得起司法检验。大家表示,将把庭审学到的“证据闭环思维”“过罚相当考量”融入办案中,更加注重执法过程的法律细节和程序,全力提升执法精准度。
此次公开庭审与执法旁听联动,是我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创新的有益实践,既让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直面司法审查标准,以实战案例补齐了执法经验短板,也通过公开庭审,向社会传递了“严格保护、精准执法”的知识产权保护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