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庭,被称作人民法院的“第一窗口”,是人民法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第一站”。近年来,包头市九原区人民法院始终聚焦社会治理,坚持司法为民,开展精准服务,提升办案质效。在做好诉讼服务工作的同时,不断延伸立案窗口多元解纷、速裁快审等职能,千方百计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努力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服务更贴心。

法官指导调解员化解纠纷。
指导调解抓准纠纷“症结点”
5月13日,一场悲剧在王某经营的养牛场发生。在此工作10余年的赵某,在工作时不幸将身体卷入机械,最终身亡。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赵某的家人陷入到巨大的悲痛中。面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抚慰金等诉求,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后,赵某的家属常某等人来到九原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综治中心依托“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立即启动联动调解机制。
九原区法院入驻综治中心团队充分利用“综治在前、法院在后”优势,联合中心多元解纷力量进行调解。对于该案,法官明确指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便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双方长期形成的事实劳务关系也受到法律保护。作为雇主,王某负有保障工作场所安全、提供必要防护和提示的法定义务。此次事故中,安全防护不足,王某存在一定过错,依法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这一清晰的法律责任界定,为调解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最终,在专业法律指导和柔性调解的双重作用下,双方各自让步,达成了和解协议。
“该案中,派驻法官严格遵循‘指导不替代、到位不越位’的原则,聚焦法律适用指导和协议效力保障,与综治中心调解员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在九原区法院立案庭庭长要建霞看来,调解工作不能只是调解员的“单打独斗”,而应该是一个“团队作战”的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提升基层调解人员的法治素养和解纷能力,才能激活基层解纷潜力,让更多纠纷化解得以“对症下药”,让群众的诉求得以“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同时也让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萌芽。
示范文本按下诉讼“减负键”
走进九原区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前来立案的李先生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对照要素式起诉状模板填写信息,“就像填表格一样简单,10分钟就搞定了以前要跑好几趟的事情。”他边操作边感慨道。这样的场景,正是九原区法院全面推进“两状”示范文本应用工程的缩影。
今年1月,为深入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切实减轻群众诉讼负担,九原区法院积极推广应用起诉状、答辩状(简称“两状”)示范文本,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
为保证示范文本的广泛传播和有效利用,九原区法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方式,确保当事人能够真正看懂、学会、用好这一便民司法举措。线下,诉讼服务大厅放置引导指示牌、窗口张贴二维码,当事人、律师自行扫码即可下载获取电子版,或在导诉台领取纸质版起诉状示范文本,由立案窗口干警一对一进行诉讼指导。另外,当事人可借助诉讼服务大厅自助服务室的电脑,自行打印PDF或Word版本的“两状”示范文本。
线上,该院借助信息化网络化广泛推广应用“两状”示范文本。当事人可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按照“辅助工具文书模板部分案件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试行)”的顺序,下载使用“两状”示范文本。与此同时,为方便当事人现场使用“两状”示范文本以及解决当事人不会书写起诉状的问题,该院诉讼服务大厅还设立了自助诉讼服务远程柜台,内置人工客服引导、帮助当事人填写起诉状或扫描传统起诉状,自动生成要素式起诉状。当事人只需点击“要素式诉状生成”按钮,选择纠纷类型并上传传统起诉状,操作简单便捷。同时,远程柜台的内置人工客服可提供填写指引,以及扫描身份证自主提取身份信息智能填写等服务,当事人在屏幕上签字后即可打印出完整的要素式起诉状。
记者发现,“两状”示范文本总结了金融借款、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等常见多发的民事案件模板,法官、当事人都能够直观地比对起诉状、答辩状,有利于快速、准确把握争议焦点,为后续调解、审判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支撑。
当前,“两状”示范文本已从最初的11类拓展到67类,从“文书难”到“模板通”,从“反复跑”到“一次成”,九原区法院用便民“小文本”书写了惠民“大文章”。

当事人扫描二维码获取要素式起诉状示范文本。

当庭调解
多元解纷织密治理“防护网”
不打官司也能解纠纷?从立案到结案,短短一周时间内,组织调解、司法确认、出具裁定书等环节一气呵成,被告最终履行义务,原告撤诉,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这样的“场景”在九原区法院调解室屡见不鲜。
今年3月,在审理一起辖区某民营企业涉案标的额高达3000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时,承办法官考虑到案件的处理直接关系到被告企业的后续生存和原告企业资金回笼问题,且关乎企业的声誉及发展,如果能启动先行调解程序,既可以为双方当事人节约时间、省去19万元左右的诉讼成本,又能实质性解决矛盾纠纷。
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法官运用“先行调解+司法确认”解纷模式,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与调解员站在双方的立场,劝导双方相互退让,给彼此一些缓冲的空间。双方当事人对先行调解达成的协议均表示满意。最终,签订协议、立案审查、司法确认,全程仅耗时一周的时间,这起原本让当事人深感头疼的烦心事得以顺利解决。
“本来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没花钱,还不用开庭……”当事人感慨道。
相比开庭审理,先行调解的优势显而易见:省时、省力、省钱。九原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岳海龙介绍,“先行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是九原区法院推进纠纷多元化解的有力实践。其凭借“零收费、快节奏、强保障”的突出优势,为当事人提供了一条便捷、高效、权威的“一站式”解纷新路径,切实减轻了当事人诉累,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得以实现。
今年以来,九原区法院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要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先行调解+司法确认”解纷模式,用最短时间、最少程序一次性解决当事人诉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法院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