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多年来,内蒙古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核心战区,内蒙古大力推进实施“三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1551.6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7.6%,巩固了“绿进沙退”的良好态势;完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360.9公里,实现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沙漠南侵河西走廊态势明显减缓。
精心守护美丽大草原。
为推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我区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因地制宜疏减超载牲畜、提高草原监管水平、转变牧区生产方式,严格落实了3.8亿亩禁牧和5.9亿亩草畜平衡目标,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以效定补”;推动开展毁林毁草违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在全区范围形成强力震慑。
持续推进“一湖两海”与察汗淖尔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组织实施19个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增加5亿立方米生态用水指标,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分别向乌梁素海、岱海补水3亿、0.12亿立方米,“一湖两海”水域面积和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切实加强矿山生态修复治
理。我区全面启动年度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绿色矿山遴选工作,累计建成绿色矿山398家,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样板。积极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2023年以来,已累计完成97.86平方公里治理任务,图斑销号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位。
今年以来,我区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坚决扛牢国家能源保供责任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年以来,我区聚焦高标准建设蒙西、蒙东煤炭供应保障基地,进一步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对安全高效煤矿产能核增实行“即报即审”,“一矿一策”推进煤矿复工复产、稳产达产,努力当好煤炭保供“排头兵”。上半年,全区煤炭产量达6.4亿吨、增长0.7%,其中约60%运往东北、华北、华东等主要煤炭消费地区。
我区是传统煤电大区,近几年还借助风光资源,成为了领跑全国的新能源大区。上半年,全区新增电力装机1191万千瓦,总装机达到2.7亿千瓦,发电量4167亿千瓦时、增长4.7%,“蒙电外送”1656亿千瓦时、增长7.7%,占全国跨省区外送电量的1/6以上,其中,绿电占比达29.6%,较去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
我区坚持常非并举提升油气供给能力,主动协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延长石油等驻区企业,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内蒙古地矿集团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深化合资合作,共同开发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上半年,全区原油产量165.7万吨、增长2.9%,天然气产量168.8亿立方米、同比持平,煤层气产量263.5万立方米、增长30.4%。其中,“蒙气外供”占产量比重超60%,有力保障了区内及京津冀地区民生用气需求。
围绕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上网的新型电力系统,我区充分发挥“手中有电网”的独特优势,坚持超前谋划、超前建设,实施强网工程,打造坚强智能灵活电网,不断提升接纳和输送绿电能力。上半年,蒙西至京津冀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新投产500千伏工程10项、110千伏及以上智能变电站5座,其中,铝都--兴安平川500千伏电网工程全线贯通,打通了兴安盟与通辽市的清洁能源输送“大动脉”,支撑蒙东电网建成“七横一纵”主网架结构。
内蒙古是我国风光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新能源开发的热土。“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全区发挥新能源资源富集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次重大历史机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区的“王牌”产业和绿色“名片”。
建强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为做深做实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项重大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部署,从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3个方面发力,做到五个“提升”。
提升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着力抓
好“一块田、两块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83万亩,逐步让以往不宜耕作的“巴掌田”“陡坡地”变成宜机宜耕、稳产高产的“整片田”,力争到2032年,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为做好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开发两篇文章,印发了《关于支持设施农业、设施畜牧业发展若干措施》,目前,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261.8万亩,设施畜牧业养殖比重达到74%,舍饲棚圈面积达到1.75亿平方米。
提升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
“粮”上,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从提高单产上要产量,创建了49个整建制增粮示范旗县,推进建设1000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辐射带动吨粮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左右。围绕受灾地区“减损”和“增收”两个核心,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农牧业防灾减灾十二条措施》,通过“灾后生产恢复、金融保险支持、拓宽增收渠道”等有力措施,全力减轻灾害损失,确保粮食稳产丰产、群众稳定增收。在“肉”上,在稳定全区饲草供应在7500万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肉牛肉羊育肥行动,截至目前,出栏育肥牛89万头,育肥羊1684万只。在“奶”上,推进落实《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33条和新增政策9条,支持8个旗县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
提升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效益。积极
招引外来企业,定向引进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落户内蒙古,带动农牧全产业链发展。制定印发《2025年培育壮大农副食品加工业重点任务清单》、落实“精深加工9条”政策措施,将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作为自治区10大产业集群项目之一,进行重点推进,既抓“大宗”,推进粮肉乳、预制菜的精深加工;也抓“副产品”,对稻壳米糠、果蔬皮渣、皮毛骨血“吃干榨净”,打造羊皮食品化、羊杂等爆品;坚持市场化运营,创建内蒙古牛羊肉交易中心,3月28日开市以来入驻牛羊肉企业44家,完成线上交易72笔、8101.88万元。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种业方面,深入
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在“育”和“繁”上,建立联合攻关和科企合作机制,推进实施12个“育种联合攻关”项目。用好60个“看禾选种”和102个“科技小院”平台,推动优良品种进场入户。平台方面,支持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编制《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年)》,启动实施10大科技示范园建设。农机方面,推广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农用无人机、5种柠条平茬机械、29种沙障铺设机械,提升全区农作物机械化率和畜牧机械化率水平。
提升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开展农
业节水增效行动,开工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9万亩、改造提升167.2万亩。在黄灌,推广直滤滴灌等技术15万亩,在地下水超采区,推进管灌改滴灌150万亩;在旱作区,新建集雨设施灌溉面积10万亩,节水高效农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落实自治区农膜污染防治条例,实施畜禽粪污整县利用推进项目,推广粪污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2.5%。将全区2万多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涉农涉牧乡镇均配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村级协管员覆盖率达100%,主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8%。
激活内蒙古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动能
改革创新是推动内蒙古高水平对外开放、激活桥头堡动能、提升制度型开放层级的核心引擎。上半年,我区在改革创新方面精准发力,复制推广国家层面制度创新成果,在跨境运输、口岸监管、通关便利化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打造AGV无人驾驶智能跨境运输示范标杆,取得新成效。在甘其毛都、策克等口岸实施AGV、5G重卡等无人驾驶智慧通关模式,实现通关效率、运输效率、经济效益、环保节能、抗风险能力“五个提升”。在口岸通关环节减少8个流程,通关效率提升80%。甘其毛都、策克口岸AGV无人驾驶智能通关模式分别荣获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最佳实践成果”“突出潜力成果”奖,并作为典型案例发布,成为制度型开放领域标准、规制“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上半年,海关总署批复包头市为我区首个进口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试点城市。“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新模式将需在入境口岸完成的抽样检测、固废筛查等监管环节后移至卸货地监管,压缩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按照年进口25万吨计算,预计将为企业节省600万元仓储、装卸等通关环节成本。该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监管效能,缩短了货物周转周期。
我区根据铁路、公路、航空口岸不同特点和需求,分类施策,分别实施“铁路快通”、公路口岸“一站式放行”、航空口岸“一次过检”等改革创新举措。在满洲里铁路口岸应用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高效便捷的感知体系,创新构建“铁路快通”模式,通关时间由原来的半天缩短至30分钟,对每车厢信息采集时间平均2秒内完成,每列车操作时间从过去10分钟缩短至1分钟以内;在二连浩特等10个公路口岸的162个通道建成“智能卡口系统”应用,大宗商品通关效率显著提升,货物放行时间从15分钟最快压缩至“读秒通关”;在呼和浩特航空口岸推行“一次过检”,旅客行李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让入境旅客体验到“无感通关”。
开放通道与平台建设是提升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功能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区聚焦强化与俄蒙毗邻国家通道衔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口岸跨境通道建设,通关能力已超1.5亿吨,口岸运量连续两年突破亿吨大关,领跑全国沿边陆路口岸省份。同时,综合保税区、互市贸易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各类型开放平台能级也在不断提升,为自治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