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五年耕耘,法治花开。“八五”普法实施以来,包头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总目标,持续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包头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今年是“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为展现包头市“八五”普法的丰硕成果,生动记录各区、各部门单位在法治宣传征程上的坚实足迹与创新实践,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法润鹿城平安万家”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包头普法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敬请关注。
普法活动现场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包头市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持续创新普法方式,强化重点人群法治教育,全方位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倾力打造普法特色品牌,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走深走实。如今,全市法治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普法工作体系
包头市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构建起高效协同的普法工作体系,为法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基础保障。2021年,包头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经市委常委会会议通过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专项决议,为普法工作提供制度遵循。五年来,市本级累计投入专项普法经费991万元,人均年度普法经费达0.73元,确保普法工作高质量推进。
完善组织架构,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人大监督指导的工作机制,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部署普法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项调研督导。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普法网络,配备专兼职普法人员4941名,业务培训覆盖13万人次,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普法队伍体系。
创新考评机制,压实普法责任。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印发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指导73个部门制定责任清单,实施季度跟踪督导和考评。创新开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通过自查自评、社会评议、专业评估等多维考核,结合网络、书面、现场评议方式,将结果纳入法治建设考核,推动普法责任落地见效。
聚焦重点任务 提升普法工作实效
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包头市紧扣重点任务,创新形式、多措并举,持续推动普法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突出核心内容,夯实法治根基。一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学习贯彻体系。在领导干部层面,建立“双学双促”机制(市委常委会示范学带动各级党委跟进学),将法治专题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五年来,累计开展专题学法2750场次,其中县级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组织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度研讨550场;在干部教育层面,打造“必修课+特色课”培训模式,全市63个党校班次设置法治课程200讲,年均授课超100课时,累计培训县科级干部10726名;在基层传播层面,创新“百团千员”宣讲模式,组织103支专业宣讲队、1230名宣讲员开展“七进”宣讲400余场,覆盖干部群众10万余人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延伸。二是扎实开展宪法宣传教育,举办“宪法宣传日”“宪法宣传周”等活动3200余场,推动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三是全面推进民法典宣传,开展系列活动1300余场,14万人次参与学法答题,5万余人次接受专题培训,制作民法典学习读本和微视频等宣传产品,通过“万屏”联动展播,营造了浓厚的学法氛围。
强化党内法规学习,提升干部法治素养。印发《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指导清单》,实现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法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会前学法、法治培训、以案释法等活动,787名拟任县级干部通过任前法律知识测试,110万余人次参与“包头普法”平台学法考法,500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参与旁听庭审,连续2年实现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县部门主要负责人单独述法全覆盖。
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围绕国家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治区“两件大事”、优化营商环境等核心主题,开展宣传活动2.6万余场次,组织普法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法律七进”宣讲1.8万余场次;1000余名律师、法律工作者通过送法进企业活动,为3000余家企业解读了“包你放心”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助力企业防范风险、规范经营;多措并举推进“诚信包头”建设,累计发放《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1万余册、诚信宣传单18万份,并通过“万屏联动”展播诚信标语超2.5亿次,营造了浓厚的诚信建设氛围。
坚持全民覆盖 涵养公民法治素养
包头市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通过试点引领、重点突破、全域推进,推动公民法治素养实现整体提升。
试点先行,探索法治素养提升新路径。以昆都仑区为综合试点,东河区、九原区、青山区分别开展领导干部、村居民、青少年专项试点,在内容体系、工作措施、评价标准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提供示范样板。
突出重点,强化关键群体法治教育。聚焦青少年“关键群体”,配齐法治副校长和辅导员,开足法治课程,依托教育基地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法治童行”“家长法治课堂”等实践活动,校园法治教育参与率达100%;关注特殊群体,开展“送法进乡村牧区”活动2500余场,组织“千名律师进乡村”公益服务1.6万余场次,针对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发送普法短信600余万条。
创新机制,提升普法工作实效。将普法深度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通过立法评估、行政复议、巡回审判等方式强化以案释法;上线“以案说法”广播节目200余期,举办专题讲座2000余场,推出“现场+直播+录播”的“法润鹿城·普法惠民大讲堂”35场,开展“包你懂法”等直播普法200余场;编印典型案例集,《让法治声音传递到草原的最深处--内蒙古达茂旗推行“马背法治服务”模式》普法案例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打造特色阵地 激发普法工作活力
包头市坚持创新引领,通过打造特色阵地、构建新媒体矩阵、深化基层治理,推动普法工作实现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转变。
创新载体建设,打造法治文化新高地。全市建成1289个法治文化实体阵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包头法治公园获评第四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创新发布“包头市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地图”,依托“1﹢10﹢85﹢826”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30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为广大群众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共接待群众近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7000余人次。同时,包头市创新开发了“法润鹿城E图游”电子地图,首批上线27个法治文化公园(广场),为群众提供沉浸式法治体验。
构建新媒体矩阵,拓展普法宣传新渠道。精心打造“包头普法”全媒体平台集群,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6个平台推出“一然说法”“法援说事”“律师在线”“解纷有我”等一批多元化、多类型的栏目,累计播放量达5.2万余次,粉丝量超20万。各旗县区打造的“红领·法都嘟”“徐娜说法”“法墩墩说法”“横竖唠唠法”“琴声普法”“固阳司法听我说”“跟海蛋纸学法”等普法IP,通过情景剧开展“沉浸式”普法,总访问量达9650余万次。
夯实基层基础,激发依法治理新动能。培育农村牧区学法用法示范户533户,培养“法律明白人”4221人,开展专题培训267期,实现全体“法律明白人”轮训一次;推进民主法治示范创建,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6个;开展“法治乌兰牧骑”惠民演出900余场,将法治宣传融入传统文化活动;联合开展“情暖邻里心”为民服务活动,推动法律服务进街道、进社区,通过“包融帮帮团”等载体,将普法宣传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
普法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包头市司法局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迎接“九五”普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