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以来,乌海市海勃湾区依托“党建引领+数字治理”双引擎,积极探索“党建强基、数字赋能、精准服务、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推动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让基层治理既高效,又饱含温度,真正把治理成果转化为老百姓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数智赋能 基层治理焕新机
8月8日一大早,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新华社区党委书记王嘉敏迎着朝阳,前往社区入户走访。
点开手机中的“海区E家”小程序,王嘉敏认真翻看居民们的信息,将居民们的烦心事一一记录下来,随后点击发送。接到平台下发任务的各家单位,积极跟进协调解决。待问题解决后,居民对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进行评价。
相比如今在“海区E家”平台上办公的方便快捷,回忆起从前入户调查的情景,王嘉敏感慨不已。
以往入户走访,王嘉敏总会拿上笔记本,打印出各类表格,然后到居民家中逐一调查、填写。待走访结束,回到社区,她再将这些数据录入到电子表格中,然后进行汇总分析。整个过程费时费力不说,而且由于流程多,数据容易遗漏。
对此,海勃湾区整合“海区E家”平台,开展全要素摸底,建立涵盖基础信息、服务需求等维度的精准人口数据库。工作人员根据居民自身情况,细分为资源型、服务型等三类人群,运用赋色功能标记人员类别,实现“一屏感知”社区资源分布、“一键掌握”重点人群动态、“一体联动”服务管理力量。
此外,海勃湾区还依托“海区E家”平台,打通人口信息管理双平台数据同步接口,调整户籍信息导出模板,同步居民户籍信息档案,切实为基层减负。
吹哨报到 情系民生解难题
近年来,海勃湾区依托“海区E家”平台,搭建“吹哨答卷”线上处置平台,构建“出卷-吹哨-应哨-答卷-交卷-评卷”闭环体系,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痛点难点问题。
该平台整合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务数据等资源,邀请四大运营商、“水电暖气”等市级管理企业及公安、司法专业力量入驻平台,实现多领域数据共享,缩短了同类事项办结时间,实现了“单一吹哨”向“综合吹哨”转变。
群众通过“海区E家”提出诉求,镇(街道)综合研判分析事项的难易程度后吹哨,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应哨并现场处置。海勃湾区社会治安综治中心统一承接、交办、督办、反馈,形成“哨声有人接、问题有人管、结果有人评”的完整链条。
为实现各部门快速报到,海勃湾区构建了“分级研判+动态提醒+裁判协同”的应哨体系,推动部门从“被动接哨”向“主动履职”转变。镇(街道)对上报事项“一审职责、二审难度、三审时效”,简单事项由村(社区)直接解决;复杂事项明确主责部门,由主责部门牵头予以解决;涉及事项处置过程时间较长的,由应哨部门会同镇(街道)确定办理完成时限,确保哨声对口、责任到人、快速办结;针对性质复杂、涉及部门多、难以解决的事项,由海勃湾区分管领导牵头抓总,协调多部门共同解决。对于飞线充电、乱堆乱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海勃湾区还建立了统筹推进机制,“打包”向上反映,推动问题快速解决。
创新模式 织就基层共治网
海勃湾区因势利导,积极发掘社区“热心人”,打造“熟人社会”基层治理模式。
在新华西街道盛世华庭小区南区,任芬被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为“贴心管家”,她整日为小区的大事小情奔忙着。
在新华西街道,像任芬这样的“热心人”还有很多。他们参与各类基层自治组织,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矛盾调解,提供帮办代办等服务。
新华西街道各社区通过“海区E家”平台中的随拍即报、我有话说,邻里互助等栏目,收集居民需求清单,发布居民需求清单。社区“热心人”根据清单,开展志愿服务,将需求与服务供应两端高效联通,有效增强了基层治理能力。
目前,海勃湾区共有2815名“热心人”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这支由社区党员、退休干部、物业人员、志愿者等组成的队伍,通过日常巡查、矛盾调解、政策宣传、免费上门服务等方式察民情、排民忧、暖民心,实现了“一群人服务一个人”的订单式服务模式,用“邻里温度”“随时跑腿”织就了基层共治网络,成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