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五”普法实施以来,包头市坚持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普法活动,打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普法品牌,显著提升了普法工作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法治文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鹿城”的每一寸土地,推动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凝聚起了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广泛共识,为构建法治社会筑牢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演出现场
为群众答疑解惑
发放普法宣传资料
法治宣传进万家
普法“走新”更“有心”
“心里头我高兴放开嗓嗓唱,唱一唱法治为民铸辉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航程,依法治国国运兴……”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海子乡苗六泉村村委会广场上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断。
近日,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司法局联合土默特右旗人民法院海子法庭、土默特右旗公安局海子派出所组织开展了法治乌兰牧骑普法惠民演出暨法治宣传活动。文艺演出将法律条文化作跳动的音符,普法宣传把生硬的法条变成亲切乡音,让法治精神如潺潺溪流,浸润群众心田。
舞台上,由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自导自演的普法短剧精彩纷呈,引得台下笑声不断。其中,法治题材的二人台现代小戏《家庭风波》尤为引人注目。该剧生动展现了“媳妇沉迷赌博、不尽孝道”的家庭矛盾,通过母亲的谆谆教导,最终让主人公迷途知返。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正能量剧目,巧妙地将法律知识融入剧情,让观众在会心一笑间接受了法治教育。
歌舞传情润乡野,法治护航暖民心。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普法”惠民演出,让整个广场都沉浸在浓厚的法治氛围中。演出间隙,现场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答疑解惑。“今天的活动真正让法律知识走进了民心,乡亲们都说心里更踏实了。”土默特右旗海子乡苗六泉村驻村第一书记翟飞龙深有感触地说。这场寓教于乐的普法盛宴,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让法治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百姓心田。
据介绍,土默特右旗法治乌兰牧骑成立于2018年8月,是普法工作与文化艺术有机融合的有益尝试,也是探索普法惠民、推进普法品牌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弘扬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助力依法治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多年来,这支队伍的足迹遍布乡村、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编排了20多个精彩法治剧目,演出达300余场次。同时,为了方便更多基层群众学习法律知识,他们还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直播等活动。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法治演出突破了时空壁垒,让法律知识以更便捷的方式触达千家万户。通过线上直播和视频展播,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轻松获取法律常识,提升法治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丰富了文化生活,更推进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相信法治的‘向阳花’会通过普法惠民演出的桥梁,在广袤乡村深深扎根,必将结出和谐发展的幸福硕果。”土默特右旗司法局副局长武永志满怀信心地说。
法治新风润心田
普法“焕新”更“笃心”
“这次演出形式太新颖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我们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还学到了实用的法律知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百姓日常生活。”演出结束后,职工韩栋感慨道。
近日,包钢乌兰牧骑队员走进包钢股份化检验中心,为一线职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文化盛宴。演出中,队员们通过幽默诙谐的相声、深情悠扬的歌曲、灵动优美的舞蹈等艺术形式,将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与精彩的艺术表演完美融合,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法治教育的熏陶。
作为新时代的企业文艺轻骑兵,包钢乌兰牧骑紧扣时代脉搏,围绕“法治宣传”“安全生产”等题材,创作出一批有深度、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演出过程中,他们始终紧扣自治区“八五”普法规划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法治实践需求,创新构建了“党委出题、乌兰牧骑领题、队员破题”创作机制,先后推出《如此网络》《老同学》等10余部主题文艺精品。这些作品将深邃法理转化为鲜活故事,把宏大叙事转化为情感认同,还创造性地嵌入“法律知识有奖问答”“我与民法典合影”等互动环节,将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真正实现了“春风化雨润心田、法治精神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普法过程中,包钢乌兰牧骑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文艺为桥,让法律条文“活”起来,将生硬的条文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表演,让晦涩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他们深入车间、矿区、社区等场所,将法律知识送到百姓家门口,确保普法工作“最后一公里”有效覆盖,让每位群众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关怀与温暖。
近5年来,包钢乌兰牧骑共演出300场次,通过线上线下形式惠及群众近80万人次。包钢乌兰牧骑副团长任娜表示:“我们将继续发挥文艺在法治宣传中的独特优势,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推动企业法治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法治护航筑根基
普法“贴心”更“安心”
普法工作是推动法治进程的基石,而让普法更接地气,则是提升实效的关键。包头市乌兰牧骑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法治宣传与文艺表演完美融合,为基层普法注入了新活力。
一场场卓有成效的普法惠民文化活动,让原本严肃刻板的法律知识,在精彩表演与热烈互动中变得可感可触。这不仅是普法的成功实践,更是基层“八五”普法在创新服务形式、提升工作实效方面的生动范例。
“八五”普法期间,包头市乌兰牧骑将法治宣传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以歌舞翩跹演绎宪法精神,用小品故事解读民法典条文,让法律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2018年至今,包头市已组建“法治乌兰牧骑”队伍3支,累计举办演出500余场次,惠及基层群众10万人次。
如今,乌兰牧骑的演出早已打破传统普法宣传模式,成为法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演出团队匠心独运,将法治精神巧妙融入各类文艺作品,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法治文化的精彩呈现。队员们以精湛表演,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故事,让观众在艺术审美中领悟法治精神,实现了法治教育与文化滋养的双重价值。
“相信随着这类法治宣传活动的持续开展,法治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包头市乌兰牧骑还将继续创新普法形式,让法治宣传更加深入人心,真正做到‘走新’更‘有心’。”包头市司法局四级调研员、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郄凤平说。
在“八五”普法收官之年,包头市乌兰牧骑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挖掘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创作更多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同时,进一步创新演出形式和传播渠道,不断扩大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推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