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中的包头市第三十一中学(以下简称:三十一中)操场上,一排排整齐的学生列队齐声高唱《明天会更好》,清亮的歌声划破晨雾。队列边缘,少年小鹏(化名)眼神躲闪。带班老师目光沉静而温和:“小鹏,站直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声音里没有责难,唯有沉甸甸的期许。小鹏微微一震,在老师的目光中挺直了脊背。这里,每一缕目光都承载着“还孩子一片蓝天、给家长一个希望、还社会一份安定”的托付。
近日,记者走进三十一中,近距离探访了这所为行为偏差青少年提供专门教育的学校。
书法学习
法治教育
心理疏导
迷途 踏上人生歧路的沉沦
在三十一中教务主任张立巍的办公桌上,厚厚一摞“心路历程”格外显眼。记者随手翻开一页,歪扭的字迹记录着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十六岁的小鹏来自包头市青山区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2024年,成为他人生急转直下的拐点。青春期的躁动、对学业的厌倦,加上不良友伴的蛊惑,最终导致他选择了辍学。“发家致富”的诱惑将其引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参与“拉车门”盗窃。
事发之后,当冰冷的手铐锁住手腕的刹那,巨大的恐慌与悔恨将他淹没。“第一次进派出所,十分不安,十分懊悔……”父母眼中混杂的心痛、失望与无奈,像重锤敲醒了他,小鹏说,那一刻,他真心发誓要改过自新。然而,决心在现实的矛盾与脆弱的自制力面前不堪一击。仅仅几周时间,一次与家人的激烈冲突轻易地击溃了他的坚持。小鹏选择了最糟糕的解决方式--再次离家出走。这一次“流浪”,将他推向了更深的泥沼。
第一次不可逆的错误发生在台球厅。朋友间的纷争本可理智化解,但在盲目的“哥们义气”驱使下,小鹏加入了围殴小齐(化名)的行列。过程中,小齐不当使用刺激性喷雾激化了矛盾,最终酿成群体暴力事件。警笛声中的仓惶逃窜与惶惶不可终日的躲藏,并未引起小鹏的自我反省。
几天后,他偶遇小凯(化名),因为之前对方多次故意挑衅,冲动之下,小鹏伙同他人,对小凯实施了暴力殴打。这一次,他不再是被动卷入者,而是被个人怨愤主导的施暴者。两次暴力事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
犯错的脚步未停。侥幸心理作祟下,仅一周后,小鹏又听信他人怂恿,与小明(化名)合伙盗窃了一辆摩托车。法律的天网早已张开,他未能逃脱。
当小鹏再次在派出所见到父母时,母亲在他眼中从未如此“苍老”,父亲无言的目光比任何责骂都更沉重地压在他心上。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闯下了大祸。归途中,母亲压抑的啜泣和父亲无奈的恳求,像刀子般割裂着他最后的麻木。悔恨的泪水汹涌而出--自己的冲动、叛逆和错误,不仅烙下了人生污点,更给至亲带来了难以承受的伤害与负担。
带着悔恨与茫然,小鹏被送入三十一中。这里,没有歧视的目光,唯有“爱心温暖心灵、耐心包容过失、细心引导成长”的“三心”教育理念。入校短短几天,在宁静的环境、规律的作息和老师的关切引导下,小鹏开始了自我反省。
引航 开展专门教育的园地
小鹏的故事,只是众多行为偏差少年中的一个例子。
三十一中教学楼的走廊上,道德与法治老师王雨萌默默记录着学生小敏(化名)的细微变化。“经过半年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这些孩子内心其实非常渴望变好,渴望被重新接纳。”王雨萌告诉记者,“他们文化基础差异大,我们因材施教,从基础入手,结合文化课教学和警方辅助教育,双管齐下。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对各学科知识展现出了浓厚兴趣,正逐步走上正轨,内心强烈期盼着以崭新面貌回归社会。”
例如女生班的小敏,最初非常抵触与老师交流。在王雨萌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当触及青春期身心变化、个人梦想等贴近她们的话题时,她逐渐敞开心扉,愿意分享经历。“更让我惊喜的是,她展现出不错的知识储备,中考取得了较好成绩。她的转变,让我看到了教育价值的体现。”王雨萌动情地讲道。
记者了解到,三十一中构建了多元化课程体系,开设语文、数学、音乐、国学、书法等13门常规课程,并增设法规教育、手工折纸、音乐鉴赏、人文经典诵读等5门特色课程,旨在通过多元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塑其行为规范。
为持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学校开设了法律法规课程。在包头市委政法委的统筹部署下,包头市公检法三部门创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法进校园活动,每周轮流入校进行法治教育,成效显著。包头市人民检察院还在学校挂牌成立了“北疆蒙芽·佑幼鹿鸣”检察工作站,积极履行法治教育与未成年人保护职责。
此外,学校还尤为重视音乐、国学、书法及手工制作课程,将其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每天清晨,校园里会播放《明天会更好》《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励志歌曲,学生们在跟唱中自我激励,在每日背诵励志文章中强化自省,在书法描摹和手工制作课程中陶冶情操。
青少年心理变化复杂多样。为此,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持续监测学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每周二固定开设犯罪心理学及心理矫正讲座,当前已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8次,实施个体心理谈话与疗愈150余人次。包头市妇联在该校设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重要性及专业知识,并通过组织音乐疗愈课和心理疗愈课帮助学生矫正心理。
育心 照亮回归道路的明灯
今年3月,在包头市委政法委牵头统筹下,包头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多部门协同建设的包头市第三十一中学正式启用,为曾经走入歧途的孩子们点亮了归航明灯。
作为一所开展专门矫治教育和专门教育“迷途少年”的教育机构,学校秉承“教育、感化、挽救”的教育理念,通过所开设的文化、法律、心理3大类18门课程实施统一教导,同时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是因为家庭亲情缺失、无人看管、一时冲动等原因,做出过违法犯罪行为。为保障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可以在三十一中继续完成学业。”张立巍介绍,“在校学习期间,原学校会保留他们的学籍,经过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后就可以结业。离校后,学生回原学校继续学习或选择进入其他职业类院校就读,专门教育经历不计入学生档案,学习情况一律封存,这为他们的回归之路减少了后顾之忧。下一步,学校计划对接职业技术学校,引入理发、汽修、面点等市场需求明确的实用技能培训,助力学生离校后立足社会。”
“开学至今,学校已举办了5次家长探访活动,不少家长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该校法治副校长胡江涛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不少驻校民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
记者了解到,自学校接收学生以来,社会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有明显下降趋势。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包头市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8.23%。这一显著降幅充分证明,专门学校的设立有效改善了包头市社会秩序,提升了城市社会声誉。
三十一中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证明,当惩戒与教化结合,当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对行为偏差青少年的矫治便能真正实现“向善自强”的目标。这所专门学校不仅为一个个迷途少年照亮了回归之路,也为城市播下了安宁和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