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窗内的法治之光书法作品胡杨林春日湖畔  检徽之暖春·雨
第09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72期:第09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04

铁窗内的法治之光

宁立阳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高墙巍峨,铁丝网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这里是特殊的场域,一面连着惩戒的刚性,一面系着新生的柔软。监狱人民警察的身影,便在这刚与柔的交界线上,以法治为尺,以初心为墨,书写着关于规则、救赎与重生的故事。

值班室的灯光总比晨露醒得早。老周铺开卷宗时,指尖划过《减刑建议书》上的字迹,像在触摸一段被重塑的人生。他记得那个叫阿力的年轻人,初来时眼神里全是戾气,总说“法律就是用来收拾人的”。第一次谈话,老周没讲法条,只递给他一本刑法,指着“缓刑”“减刑”的条款:“你看,法律不仅有惩戒的刀,还有回头的路。这路不是谁给的,是你自己走出来的。”后来的日子里,阿力在车间学技术,在课堂记笔记,日记里开始出现“规矩”“责任”这样的词。当老周把减刑裁定送到他手上时,那双手不再紧握拳头,而是轻轻覆在文件上,像捧着一场迟来的觉醒。

这便是监狱民警的法治课--不是冰冷的条文宣讲,而是把法规解读成服刑人员能懂的家常。他们会在队列训练时说:“齐步走的步幅,是规则;不抢不挤,是尊重。法律就像这队列,守住了边界,才能走得稳。”会在矛盾调解时讲:“他骂了你,你打了他,这就越了界。法律不护横的,也不纵恶的,只护守规矩的。”这些话像种子,落在曾经荒芜的心田里,慢慢长出敬畏的根。

法治的刚性,藏在这些坚守里。不该放的人,一分一秒也不能多放;该给的权利,一丝一毫也不能少给。他们会为了服刑人员的申诉材料跑断腿,也会在违规行为面前寸步不让。有个即将出监的服刑人员,想通过羁押漏洞早走一天,找到民警老张理论。老张几经周折查询到准确释放日期,指着墙上的《出监管理规定》:“日子是规定好的,多一天不行,少一天也不行。这不是针对你,是法律对所有人都一样。你要记着,出去了,也得信这个,才走得远。”

而法治的温度,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里。小王是心理辅导员,他的笔记本上记着每个服刑人员的生日、家庭情况,甚至是“怕黑”“想念女儿”这样的小事。有个服刑人员父母双亡,妹妹失联,一度想放弃改造。小王一边帮他查找妹妹的下落,一边跟他聊未成年人保护法:“你妹妹要是未成年,法律会护着她;你好好改造,出去了,才能护着她。这就是法律的意思--先管好自己,才能护好别人。”三个月后,当与妹妹的视频电话接通时,那个硬汉哭得像个孩子,小王在一旁悄悄关掉了录音笔--有些温暖,不必留痕。

铁网拦得住有形的边界,拦不住法治思想的流动。那些走出高墙的人,有的成了社区志愿者,有的开了小店,他们总会想起监狱里的日子:民警递过的那本民法典,调解室里那句“错了就改,法律认这个理”,出监时塞在包里的《社区矫正须知》。这些碎片,拼凑成他们对法治的最初认知--原来法律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划清底线、指引方向的灯塔。

夕阳西下时,高墙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双沉默的手,托举着即将升起的星辰。监狱人民警察的身影,就在这光影里交替,把法治的刻度刻进每个晨昏。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英雄,却在最寂静的场所里,让“法”的光芒穿透铁窗,照亮那些曾经迷途的路。因为他们知道,法治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把人关在墙内,而是教会人在墙外的世界里,守着规矩,活得堂堂正正。

(作者单位:赤峰监狱)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