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事业兴,法治强则事业强。近年来,包头市坚持以法治之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法治成为城市治理的核心支撑与坚实保障。包头市司法局在“八五”普法工作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通过在市级统筹搭建普法“主骨架”,在旗县区级构筑普法“关节线”,在街道社区编织“毛细血管”,村级站点打通“末梢循环”,铺设出了一张覆盖城市、旗县区、乡村和社区的法治“神经网络”。
如今,在包头的公园广场、社区长廊、乡村活动广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普法活动广受群众喜爱。而普法宣传员、社区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普法工作者们送上门的法律知识如同播撒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法治之花。
数字赋能“法治地图”实现“E图游”
“这地图好用,想去哪个法治景点,点一下就有路线,还能给孩子讲讲上面的法律小故事,真是遛娃、学法两不误。”带孙子出门游玩的张大爷高兴地说,自从“法润鹿城E图游”电子地图上线后,它便迅速融入了包头市民的日常生活。
“法润鹿城E图游”法治文化阵地电子地图是包头市司法局为进一步提升法治文化阵地服务效能,于2025年创新推出的一项线上服务功能。该电子地图首批收录了27个法治文化阵地,覆盖全市10个旗县区。市民和外地游客只需关注“包头司法行政”或“包头普法”微信公众号,即可轻松进入这一数字导览平台,通过其中详尽的阵地介绍和精准的定位导航,就可以直观、全面地了解包头市丰富的法治文化资源。
如今,在包头市昆都仑区的法治公园里,经常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一边对照着手机地图上的介绍,一边寻找隐藏在花草间的法治谜语牌和卡通法官雕像,孩子们在嬉戏间便记住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等知识。
对于外地游客而言,这份电子地图成了他们探索包头法治文化的“贴心导游”。一位来自陕西的游客李先生分享了他的经历:“第一次来包头,想看看有什么特色文化景点,偶然在公众号上发现了这个‘法治地图’。我按图索骥,去了几个法治广场和长廊,不仅领略了城市风貌,还感受到了包头市浓厚的法治氛围,这种体验很独特,收获很大。”
包头市司法局四级调研员、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郄凤平表示,这些生动的使用场景,无不印证着“法润鹿城E图游”电子地图正以其便捷和智能,让法治文化以一种更亲切、更现代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正契合了包头市司法局致力于让法治阵地“活”起来、“用”起来的工作宗旨。
夜市普法城市广场飘出“法治香”
初入九月,燥热未消。包头市稀土诚信广场上人头攒动。255米长的普法长廊灯光流转,家长带着孩子在“法治翻翻乐”互动装置前驻足答题,不远处以民法典为主题的雕塑前,“文艺普法”舞台边掌声阵阵。这座西北地区首个法治文化主题广场,正通过“夜市+普法”的创新模式,让法治精神在烟火气中生根发芽。
记者注意到,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将稀土元素周期表与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创意设计,每个稀土元素标识旁都关联着相应法律条款。例如,“钕”元素对应了民法典物权编,“铈”元素则“链接”了知识产权保护。这种“稀土之都”特有的普法方式,让市民在漫步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法律内涵。一位带着孩子游玩的家长称赞:“边逛边学,比课本生动多了!”
在“普法夜市”现场,工作人员化身“普法管家”,耐心解答着群众的各类问题,有奖问答环节更是气氛热烈,孩子们的抢答声此起彼伏,在欢笑中记牢了法律知识。现场发放的法治宣传布袋等实用小礼品,也让法治宣传融入了日常生活。
包头稀土高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科科长丁军介绍,除了“普法夜市”,他们还通过“千名律师下基层”专项活动,成功实现了村(居)法律顾问的全覆盖;通过组织各执法部门联合公益律师定期深入基层,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在重要时间节点,多部门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将法律知识真正送到广大群众身边。
多维融合青山脚下遍开“法治花”
初秋的乌素图法治公园里,树影婆娑间藏着创意新颖的“法治彩蛋”。由退役坦克改造成的“宪法历程”雕塑旁,几个孩子正踮脚触摸炮管上镌刻的法律条文;长廊下,两位阿姨边摇蒲扇边讨论“民法典漫画墙”里的“嫁妆归属案”;远处的“法治茶话会”凉亭里,居民们和律师你一言我一语,把停车位纠纷聊成了普法小课堂……这座“有温度”的公园,正成为包头市青山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法治会客厅”。
公园里最吸睛的莫过于“兵器与法治”主题区。锈迹斑驳的旧机床变身法治故事展台,坦克履带旁立着“诚信契约”互动转盘,就连“糖衣炮弹”雕塑也被巧妙地设计成了反诈宣传装置,只要扫描弹壳上的反电信网络诈骗二维码,就能听律师讲解最新骗局。小学生们可以在“法治飞行棋”上蹦跳答题,踩到“校园欺凌”格子就触发模拟法庭剧情;少年们骑着“宪法单车”,屏幕里的法治人物随着踏板转速“活”过来,并讲起了故事。包头市松石学校的王老师说:“以前讲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们打瞌睡,现在他们追着问下次什么时候来公园‘闯关’。”
在青山区,每周二的“法律门诊”总是格外热闹。法官老张的咨询台前摆着果盘,居民们像串门似的拎着水杯来唠家常。“我家阳台漏水该找谁?”“物业费涨得合理不?”这些家长里短的问题,在律师“以案说法”的讲述中变得清晰。上个月,徐阿姨在这儿听完调解员讲的“下水管纠纷案例”,转身就主动修好了漏水的管道。
包头市青山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殷伟杰表示,乌素图法治公园通过“法治+文化”“线上+线下”“专业+亲民”的多维融合,成为了青山区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标杆。
法治“浸润”基层普法打造“新典范”
“包头市九原区尹六窑村通过阵地建设、智慧服务与机制创新‘三管齐下’,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乡村普法路径。”包头市九原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淑云介绍,尹六窑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广场等公共空间,建成了2600平方米的法治文化广场和普法长廊,其中设置了宪法、民法典、反诈骗等主题宣传栏,并融入了“法治轻骑兵”快板、山曲等本土文艺元素,让法律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走进村民生活,成为了九原区基层普法的典范。
尹六窑村党总支书记徐青枝介绍,尹六窑村创新推行了“网格化普法”模式,组织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进驻网格群,通过“一对一”答疑、案例推送等方式提供实时法律服务。同时,引入了“智慧普法一体机”“码上学法”等数字化平台,让村民可以随时查询法律条文、观看普法短视频,实现“指尖学法”。同时通过培育“法律明白人”和专职调解员,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包头市立足本地法治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全市建成了9个法治文化公园、20个法治文化广场、797个宣传栏、34个宣传长廊和429个普法大讲堂,成功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特色各异的法治“微景观”,实现了法治文化阵地的广覆盖与深渗透。这些散布于城市、乡间的法治“微景观”共同发挥作用,在包头市绘就了一幅“法景融合”的生动画卷,让严肃的法条化为了一场场可感、可触、可用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