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草原安宁的“民生驿站”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8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30

“发挥综治效能绘就平安底色”系列报道--

护佑草原安宁的“民生驿站”

包头市达茂旗综治中心绘就解纷新“枫”景

本报记者●肖玥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在社会治理的大棋局中,基层是关键的“落子处”。2024年以来,如何在广袤的达茂草原上解开、解好基层治理“千条线”,是包头市达茂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硬任务。

一年来,从“多地奔波”到“一门办结”,从“久拖不决”到“高效化解”,从“坐堂办案”到“马背调解”,达茂旗综治中心以实实在在的方式让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管、依法办,每一起纠纷都能快化解、解到位,让矛盾纠纷调解“独角戏”变成平安建设“大合唱”,让化解矛盾纠纷“一条线”变成社会治理“一张网”。

调解现场

阵地融合打造“终点站”

走进达茂旗综治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里,引导群众接待受理区、综合调解区、多元化解区等功能区一目了然,墙上的“受理--分流--办结--反馈”闭环流程图,见证着每起矛盾纠纷的化解轨迹。

今年4月,满脸愁苦的孟某某走进了达茂旗综治中心,还没等工作人员询问,他就着急地开口说:“我得证明自己是自己,不然这钱怕是要不回来了!”调解员马芳将孟某某请到调解室,耐心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早在2011年,孟某某借给好友郭某某60000元,并约定1个月后还钱。时光流转,郭某某陆续偿还了一部分,但仍有38000元迟迟未还。眼瞅着这笔钱拖了十几年,孟某某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然而,当他翻出借条时,一个大问题摆在了面前--借条上写的出借人信息是孟某某的小名“孟四”,而不是身份证上的大名孟某某。在法律层面,若不能证明“孟四”就是孟某某,这张借条的法律效力就会打折扣,追讨欠款也将困难重重。

了解完情况后,马芳迅速理清思路,让孟某某提供尽可能多的证据:比如两人的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证人证言等。随后,马芳又拨通了郭某某的电话,邀请他到综治中心进行调解,在当事双方反复协商后,最终确定了分六期还款的具体计划。该中心仅用1天时间,就解决了困扰孟某某十几年的问题。

综治中心的生命力在于高效运行。记者了解到,除四大功能区外,达茂旗综治中心多元化解区还设有综合调解室、行政裁决室、信访代办室、行政复议庭、劳动仲裁庭、速裁法庭,并整合了达茂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证室、心理咨询室。通过统筹公、检、法、司、信访、人社6个常驻部门单位和自然资源、住建等13个轮驻或随驻单位,实行“一窗受理、分类处理、联动化解”工作机制,避免了群众“多头跑、反复跑”情况的发生,构建起“一体化、多元化、专业化、便捷化”的矛盾纠纷调处链条。

四位一体推动“多元解”

在达茂旗满都拉镇广袤的草原上,草场不仅是牧民赖以生存的根基,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情感和利益。

今年春季,某企业在满都拉镇巴音哈拉嘎查设立厂区后,运输车辆长期未按规划绕行已征迁道路,频繁从牧民某某家门前草场通行,致使大片草场遭受严重碾压,受损草场不仅严重影响正常放牧作业,还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牧民某某多次与某企业沟通协商赔偿金与整改事宜,但均未达成一致。无奈之下,牧民某某向满都拉镇综治中心反映情况,要求核查事件并获得合理补偿。

考虑到牧民放牧时间不固定,综治中心将调解地点设在牧区,并组织涉事企业、牧民代表及相关部门,召开多次调解会议。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从法律规定、政策要求以及双方实际利益等方面出发,耐心劝导双方。经过多轮沟通协商,双方逐渐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满都拉镇综治中心以“调解+民生+治安+文化”四位一体服务体系为核心,打造全方位服务矩阵。面对牧民居住分散、矛盾调解不便的难题,服务队化身“马背调解室”,深入牧场,以“拉家常”的方式化解邻里纠纷,将矛盾消解于草原深处;在民生保障上,队员们充当“马背快递员”,为偏远牧区送去生活物资、代购药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治安巡逻时,他们化身为“马背守护者”,并结合护边员的专业能力,实现对边境线的动态管控。此外,服务队还通过“马背宣讲”“红色蒙古包课堂”等形式,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发芽。

获赠锦旗

伏案工作

流动调解织就“平安网”

今年以来,一抹流动的“警”色时常穿梭于达茂旗牧户毡房、厂矿企业之间,由包头边境管理支队3名经验丰富的民警组成的“三老”流动工作站,在达茂旗综治中心多元解纷工作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补偿款呢?糊弄谁呢!”牧民脖颈青筋暴起。

“钱就这些,多了给不了!”企业代表情绪激动……

这一幕,源于一场因征地赔偿产生的矛盾纠纷,最初双方各执一词,始终僵持不下。

得知这一情况后,“三老”流动工作站3名成员立即驱车数百公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联合苏木干部、嘎查老书记,翻阅历史档案、实地勘测界限,与两家人围坐在蒙古包里,用流利的蒙古语从法、理、情多角度反复沟通。经过连续3天的不懈努力,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签署了调解协议,避免了矛盾升级。

“开上车,带着本儿,跑到牧民家、草场上、矿点边,坐下来耐心唠,拉着政府、企业代表一起谈,在聊天中化解纠纷。”“三老”流动工作站成员高岳告诉记者,自工作站成立以来,累计参与调解草场纠纷、家庭矛盾、邻里摩擦等各类问题3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让多数矛盾纠纷在嘎查、村一级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传统的调解方式往往局限于固定的调解室或办公场所,对于达茂旗来说,这使得身处偏远或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在寻求调解服务时面临诸多不便,‘三老’流动工作站恰好可以弥补这种缺陷。”达茂旗委政法委副书记赵思敏说。

包头市达茂旗综治中心运行以来,通过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群众来访平均办结周期由原来的15天缩短至8天。截至8月,两级综治中心共受理案件658件,调解成功474件,调解成功率达72%,有效将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如今在达茂旗,“有事儿找综治中心”已成为群众的共识。这座集受理、调解、服务于一体的“民生驿站”,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小事不出嘎查、大事不出旗、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愿景照进现实,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着生动的“达茂答案”。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