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无疆致敬英雄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8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14

善行无疆致敬英雄

自治区政法委深切慰问黄启东家属 启动全国见义勇为勇士申报工作

本报记者郭惠心杨乐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深秋的小黑河畔,落叶在微风中轻颤,河水依旧平静流淌,孩子们的嬉笑声漫过河岸。唯有岸边那片曾泛起涟漪的水域,默默铭记着10月2日那个午后老党员黄启东,在距离退休仅23天的时刻,用生命完成了人生最后的托举,将见义勇为的精神旗帜永远树立在北疆大地上。

10月10日,受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委托,带着北疆人民的敬意,内蒙古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内蒙古自治区见义勇为工作中心工作人员怀着沉痛的心情敲响了黄启东的家门。“黄启东同志用生命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真谛,更书写了共产党员的担当。他是内蒙古人民的骄傲。”内蒙古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陶建紧握黄启东家属的手,转达了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深切慰问。

内蒙古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陶建、秘书长王福平、内蒙古自治区见义勇为工作中心主任谭景林慰问黄启东家属。

黄启东工作照

黄启东(左)在指导业务

“先救孩子!”

“我永远记得他手掌的温度,紧紧攥住了我冻僵的手。他眼里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救人的坚定。”获救者辛雁滨泣不成声。

时间回溯到10月2日。国庆假期的呼和浩特小黑河畔,阳光正好,游人如织。谁也不会想到,这片宁静即将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险情打破。

当日15时,辛雁滨带着年幼的孩子在河边游玩时,孩子不慎失足落水。情急之下,辛雁滨纵身跳入河中施救,却被河水困住。父子俩的体力在河水中飞速流失,绝望的呼救声撕裂了午后的宁静。此时,正与妻子在河边散步的黄启东听到了呼救声。年届60岁的他来不及摘下眼镜,更没有顾及自己已不再年轻的身体,毫不犹豫地跃入了冰冷的河水中。

“先救孩子!”这是黄启东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据目击者回忆,黄启东第一时间游向年幼的孩子,用坚实的臂膀托起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生命,奋力推向岸边。在孩子被群众接应上岸后,他再次转身,奋力游向仍在水中挣扎的辛雁滨。此时的黄启东,体力已严重透支,呼吸沉重,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的目光始终锁定着落水者。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尽全身力气,将辛雁滨推向生的彼岸。当辛雁滨父子安全上岸,回头寻找救命恩人时,河面上只剩下泛起的涟漪,那个奋不顾身的身躯,已永远沉入了河底。尽管经公安、消防、急救等多部门全力搜救,但奇迹终究没有出现。20时49分,黄启东的生命永远定格在60岁,定格在距离他光荣退休仅剩23天的那个黄昏。

悼念英雄

“凡事交给老启东,肯定放心”

黄启东的壮举,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他41年职业生涯中忠诚与奉献最自然的体现。

1965年8月出生于呼和浩特的黄启东,1984年1月参加工作,199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0年的人生,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而坚定。“他做事特别细致,每个航班动态都要反复确认。”与黄启东共事多年的同事红着眼眶告诉记者,在运行控制中心,他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他总说“安全无小事,我们的工作关系到千百个家庭的团圆”。

在同事们心中,黄启东是“铁面卫士”,对待安全规章一丝不苟,“敢抓、敢管、敢考核”;是倾囊相授的良师益友,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同事。“凡事交给老启东,肯定放心。”这句在单位里流传甚广的话,饱含着领导和同事对他工作能力、责任担当和人品人格的高度认可与信任。

翻开黄启东的人事档案: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航空安全管理标兵……一项项荣誉,如同一个个印记,串联起他半生奉献的点点滴滴。

正如中国国际航空内蒙古公司在悼词中所写:“他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不仅在岗位上履职尽责、严谨务实,更在人民群众生命遭遇危险的紧急时刻,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遇到别人有困难,他肯定是要帮的”

在单位,他是严谨负责的“老黄牛”;在危急关头,他是挺身而出的英雄;而在家里,他是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

在黄启东的追悼会上,黄景尧捧着父亲那副镜架褪色、镜片布满划痕、鼻托处还残留着河沙水草的眼镜,声音哽咽地回忆着父亲的日常。“父亲非常孝顺。爷爷卧病在床3年,他每天下班后赶去照料,夜夜陪护,从无怨言。爷爷最后安详离世,他却早早熬白了头发。”黄景尧说。在他的记忆里,父亲遇事从未厉声责备过他,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人要信守承诺,一诺千金”“工作要一丝不苟,尽百分之百的力”“勇敢去闯,爸妈永远是你的后盾”……在妻子心中,黄启东是温柔体贴的好丈夫,十年婚姻生活中,他们一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辛雁滨一家前往探望黄启东的家人时,内心充满愧疚与感激。然而,黄启东的妻子却连声说:“不怪你,不怪你……”她抹着眼泪,声音哽咽却异常清晰:“遇到别人有困难,他肯定是要帮的。”话语间没有丝毫怨怼,有的只是对丈夫秉性的深深理解。

一人兴善  万人可激

黄启东牺牲后,其英勇事迹迅速传遍青城,感动了北疆,也温暖了无数素未谋面的人。

10月8日清晨,呼和浩特市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人们胸戴白花,眼含热泪,静静地等待着送英雄最后一程。队伍中,有各级领导、同事朋友,更多的是听闻英雄事迹后自发前来的普通市民。他们或许从未见过黄启东,却因他的壮举,心甘情愿地为英雄驻足。

“致我素未谋面的恩人:此刻我满心愧疚与感激,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我甚至没来得及问您的名字、看清您的模样,您却用生命换回了我和儿子的未来。这份恩情,我们全家这辈子都忘不了!”站在英雄灵前,辛雁滨的声音止不住颤抖,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

社会各界对这位凡人英雄给予了高度的褒扬与关怀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内蒙古见义勇为基金会和见义勇为工作中心工作人员专程上门慰问,为黄启东家属送去了5万元慰问金,并全面启动全国见义勇为勇士申报等相关工作。中国航空集团党组、呼和浩特市委政法委、呼和浩特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呼和浩特市文明办等单位也分别追授黄启东同志相关荣誉……各方以统一的行动、最高的礼遇,向这位凡人英雄致敬。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黄启东同志事迹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英雄、铭记英雄、学习英雄。”陶建表示:“同时,严格落实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措施,切实做好英雄家属的抚慰和保障工作,让英雄安息,让家属暖心。”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黄启东在冰冷河水中留下的那抹身影,早已化作一颗勇气与善良的种子,在广袤的北疆大地生根发芽。这颗种子,将激励更多人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在社会呼唤时挺身而出,让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火种在北疆大地上代代相传。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