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包头市东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法润东河”品牌建设为牵引,从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多元创新、科技赋能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部门共建、社会共创、群众共享”的县域法治服务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河特色的基层普法新路径。
普法宣传
建强队伍让法治力量扎根基层
每天傍晚,东河区杨圪塄街道安居社区的网格员辛雅娟都会穿梭在一栋栋居民楼之间,按照标准流程逐一上门走访。“白天大多数居民要上班,所以入户家访基本都在晚上进行。”辛雅娟向记者介绍。她的工作内容涵盖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等多个方面,必须对辖区的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了如指掌。除了上门走访,辛雅娟通过自己组建的3个微信群,实时回应居民生活中的各类诉求,及时答疑解惑。
像辛雅娟这样的网格员,在东河区共有1517名。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东河区努力将这支队伍打造成“指尖普法轻骑兵”,充分发挥他们“活地图”“信息员”的优势,通过入户走访和微信群,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让普法工作更加贴近生活、深入民心。
东河区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普法工作的“压舱石”,着力构建“专业力量+基层骨干”双向发力的普法人才矩阵,实现法治服务在专业高度与民生温度之间的有效平衡。
在专业力量方面,东河区积极发挥法律实务工作者、高校教师等“生力军”作用,严格遴选组成“八五”普法讲师团,创新推出“点单式”送法服务,针对企业、学校、社区等不同对象定制普法课程,着力提升普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以“红石榴”品牌为核心,选拔一批精通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的公职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成立“红石榴”宣讲团,精准对接群众的法治需求,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多元化服务,让法治声音传递到每一位群众身边。
在基层骨干方面,东河区整合司法、妇联、审计、教育等部门的102名专业人才,组建起区级普法志愿服务队,走进学校、企业、商圈、工地和乡村,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此外,培育了575名“法律明白人”和82户“学法用法示范户”,通过“身边人讲身边法”的方式,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增强普法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培育了49位“法治副村长(副主任)”,依托他们“知民情、熟民意”的优势,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提升乡村法治建设水平。
通过构建多层次、覆盖广的普法队伍体系,东河区不仅夯实了法治社会建设的人才基础,也有效提升了普法工作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让法治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拓宽阵地让法治文化浸润民心
清晨,包头市东河区东官房社区的法治广场上,几位刚结束晨练的居民正驻足于法治文化长廊,仔细观看新更换的民法典案例展板。“以前总觉得法律条文枯燥,现在遛个弯就能看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还能扫码听讲解,太方便了!”市民王大爷笑着说。
这样“寓法于景、润物无声”的普法场景,正是东河区“八五”普法阵地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东河区高度注重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将法治元素融入城乡日常生活场景,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熏陶。
目前,东河区已建成宪法主题广场、民法典主题广场、乡村法治文化广场等6处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在休闲健身和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打造了体验式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累计接待数万人次参观;建成120处法治文化长廊,实现了法治“处处有身影”;依托南海红色收藏馆、包头红街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资源,建设“红廉法”融合的特色阵地,持续厚植法治文化底蕴。
在线上,东河区司法局推出“法墩墩说法”短视频普法品牌,通过剧情演绎与律师解读相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解读婚姻家庭、防诈骗、防校园欺凌等法律知识,以身边事说身边法,让普法更接地气。同时,全区78家政务公众号同步开设“法润东河”专栏,集中发布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及以案释法内容,持续扩大宣传声势。
此外,“崔强聊吧”“红镜头”“百姓之声”“小贾普法微课堂”等法治直播间聚焦民法典、反诈、劳动维权等民生热点,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人士开展互动普法,推动普法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显著提升了群众的学法热情的参与度。
多元创新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8月16日,东河区东站街道的社区集市上,“红石榴”宣讲团成员为居民耐心解答婚姻家庭、邻里纠纷、财产继承、劳动合同等常见法律问题,让法治知识走进生活、融入日常。
2025年,为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东河区司法局在全区14个街道(镇)统一设立“红石榴”公共法律服务站,推动专业法律服务资源直达基层末梢。该站点创新实施“所长+公职律师”双联动机制,以一名公职律师包联一个街道(镇)的方式,为群众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法律支持。东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公职律师牡丹表示:“我们充分发挥公职律师的专业优势,通过法律讲座、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社区和企业开展法治宣讲,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近年来,东河区精准聚焦乡村法治建设需求,倾力打造“东河‘乡’约”普法品牌,联合公安、检察院、法院、妇联等28家单位,围绕法治乡村建设、纠纷化解、政策解读、平安创建和文化培育五大任务,推出“普法精锐小分队”、法治副村长(副主任)培养计划、“流动”法治大篷车等16项务实举措,将土地权益、移风易俗、电动自行车管理等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政策,直接送到村民家门口和田间地头,确保法律知识“听得见、传得开、记得住”,逐步织密覆盖乡村、深入家庭的立体普法网络。
作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东河区河东镇王大汉村村支书段春瑞感触颇深:“通过持续且潜移默化的法治宣传,村民的法律素养不断提升。过去一有纠纷就吵架,现在大家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找‘法律明白人’咨询。我们村已连续三年实现‘零上访’。”
与此同时,东河区积极整合138个基层调解组织、9个行业性调委会以及“全伟工作室”等23个品牌调解工作室,构建起多元化解纠纷网络。五年来,累计调解矛盾纠纷30913件,调解成功率达98%,形成了“调解中普法、普法中调解”的高效响应机制,既提升了矛盾纠纷的化解效率,也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观念,实现了群众满意度和普法效果的双重提升。
科技赋能让法治服务提质增效
“请问借款利息超过多少不受法律保护?”在东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民张先生正向“AI援助律师小美”提问。不到3秒,小美就给出了准确答案及相关法条依据。
这个智能法治服务终端是东河区科技赋能法治服务的创新成果。东河区司法局打造的“东河司企通”“AI援助律师小美”“AI司法副所长小智”三大专业法治服务智能体系,为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社区矫正、行政复议等法治服务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此外,东河区创新推出的“小河办”政务服务智能体系,贯通线上智能引导与线下专业服务,提供7×24小时“不打烊”智能法治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由“被动应答”向“主动送达”转变。“过去群众办事要知道找哪个部门,现在只需提出问题,‘小河办’就能智能分流并跟踪办理全过程。”东河区政务服务局负责人介绍道。
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扩大了普法覆盖面。东河区“法律明白人”通过自治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八五”普法大家谈》直播间分享基层普法经验,“东河e普法”入选“全国网信系统网络普法优秀案例”,“法墩墩”说法围绕40余个核心普法领域开展活动300余场,创作“以案释法”作品100余例。
法润东河,正以其创新实践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普法工作的精彩答卷,绘就了一幅县域法治建设的生动画卷。“我们将继续深化‘法润东河’品牌建设,推动普法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让法治成为东河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东河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赵俊琴信心满满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