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善治之基传递法治温情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89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14

“发挥综治效能绘就平安底色”系列报道--

筑牢善治之基传递法治温情

包头市石拐区依托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本报记者●王祯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今年以来,包头市石拐区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以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抓手,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下沉力量,构建起多元化解纠纷新格局,一批历时久、难度大的矛盾隐患被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走出了一条具有石拐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石拐区综治中心,映入眼帘的“畅通渠道、疏通民意、强化治理、服务群众”十六字宗旨,生动诠释了该中心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

“三方联调”破坚冰八年纠纷三日解

7月22日,在综治中心调解室,丹心物业公司副经理毛建忠握着区人大代表司宗学的手,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原本以为要跟业主对簿公堂,没想到综治中心的调解这么高效。”毛建忠所在物业公司与业主刘某因物业费问题僵持了八年之久,诉讼标的虽不大,但矛盾盘根错节。就在几天前,这起看似棘手的案件被石拐区人民法院分流至综治中心展开先行调解。

案件受理后,综治中心并未简单介入,而是迅速启动了“法院+人大代表+行业主管部门”三方联调机制,联合区人大代表、住建局与法院共同组建专业调解团队。他们分别与物业公司和业主刘某深入沟通,很快摸清了症结所在,业主因对物业服务品质长期不满而拒缴物业费,物业公司则因收费困难导致服务投入受限,形成恶性循环。

在调解团队的主持下,物业公司当场承诺对业主反映的服务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并大幅减免了违约金;业主刘某看到物业公司的诚意和调解团队的公正负责,也当即表示愿意结清拖欠八年之久的物业费。一场持续八年的拉锯战,在三方联调机制的作用下,仅用3天时间成功化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化解此类纠纷,关键在于打破僵局,找到双方利益平衡点,推动问题从根源上解决。”石拐区综治中心主任李瑶表示,“三方联调的优势在于,法院提供法律权威和专业指导,人大代表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行业主管部门(住建局)则能从专业角度督促企业整改、规范服务行为,形成了化解矛盾合力。”

此案是综治中心深化运用多元联动调解机制的成功范例。通过非诉讼方式,不仅高效、低成本解决了争议,避免了矛盾升级,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和法院审判压力,更督促了物业企业提升服务质效,维护了社区和谐,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多元联动纾民困 暖心帮扶传温情

社会治理的温度,彰显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保障之中。6月19日,在综治中心,从四川远嫁而来的邓女士眼含热泪,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再三致谢:“谢谢你们,不仅帮我要回了钱,还为我办理了低保,让我今后的生活有了保障……”

邓女士长期患病、无稳定收入,在当地举目无亲。她的离婚纠纷经法院判决后,前夫应支付的1万元补偿款却迟迟未履行,甚至在她试图回原住所时发生了报警事件。接警后,大磁街道综治中心迅速介入,鉴于邓女士情况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立即启动区、街道两级综治中心联动机制。

司法、民政、法院等多部门被迅速协调起来,一张全方位的帮扶网为邓女士缓缓铺开: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指派法律援助律师,为她提供专业维权指导;区民政部门开启办理低保“绿色通道”,加急审核审批,以最快速度落实其基本生活保障;在综治中心专人陪同下,邓女士向区法院执行局提交申请,法院迅速启动执行程序,督促其前夫支付补偿款。

在区、街道两级综治中心的高效联动协作下,邓女士不仅顺利拿回了应得的补偿款,其低保待遇也同步落地,让邓女士重新燃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系统思维和整体视角。不能就案办案,而是要看到案件背后人的困境和社会的风险点。”石拐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庞燕在谈到这起案例时说,“综治中心的枢纽作用,就在于能够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司法、行政、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构建起‘法律维权+生活保障+情绪疏导’的全链条帮扶模式,实现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升华,让法治充满温情、让治理彰显关怀。”

调解现场

流动调解赴一线 土地争议终和解

面对乡村田间、厂矿企业矛盾纠纷多发的实际情况,如何将矛盾化解在源头、解决在一线?综治中心给出的答案是,让调解力量“流动”起来。

2022年7月,石拐区某公司在未与村民张某签订书面协议的情况下,占用了其约8.13亩承包地和自留地。事后,双方就补偿问题争执不下,张某于2023年9月开始信访,案件陷入僵局。2025年5月29日,区信访局将案件移交至综治中心。中心随即派出流动调解队,直赴一线。

调解队第一时间赶赴争议现场,手持土地确权证书、承包合同,对照项目图纸,对地块位置、面积、用途进行实地勘验核实,精准掌握了事实基础。随后,采用“背靠背”沟通策略,分别与公司代表和张某多轮单独交流,缓和对立情绪,探明核心诉求与底线。待时机成熟,及时组织“面对面”协商,围绕占地补偿、地上物损失等焦点,提出了专业合理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在流动调解队的主持下,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公司一次性向张某支付经核定7.11亩土地的相关费用及其它损失共计12万元,张某承诺息诉罢访。这起持续近3年的涉企土地纠纷,最终在流动调解队的努力下,在田间地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实现了涉事企业、村民个人与区域营商环境的“多赢”。

“流动调解模式是我们推动力量下沉、服务前移的一次积极探索。它的优势在于机动性、专业性和亲和力。”李瑶介绍道,“今年,综治中心整合了公安、法院、信访、住建等18家单位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力量,根据纠纷类型‘按需配菜’,组建了专业调解团队主动上门、现场办公。这有效弥补了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在效率与亲和力方面的不足,尤其适合化解涉农、涉企等发生在基层一线的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区、镇(街道、苏木)两级综治中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0余件,为平安石拐打下了坚实基础。

石拐区综治中心通过实体化运行,将过去分散的治理资源有效整合,将被动应对的治理模式转向主动预防、精准化解。它犹如一个强大的“社会治理枢纽”,将法治的刚性、服务的暖意、调解的智慧有机融合,输送到基层每一个角落。这些成功实践充分证明,石拐区以综治中心为关键支点,撬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