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累计‘敲门入户’126.3万户,收集群众诉求9100条,办结率98%……”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通辽市公安机关主动破题,以预防警务筑基、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的生动实践。
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通辽市公安机关不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组织民辅警联合网格员走村入户察民情、访民意、听民声,将治理关口前移,把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形成了一套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模式。
开展安全知识宣传
敲门入户“摸”出需求
“大娘,楼道这么窄,别堆放废品,行走不方便,也存在安全隐患。”在库伦旗库伦镇皂户沁社区,“荞乡义警”队员孙东光和社区民警敲开居民家门入户走访。
为破解基层警力不足、服务覆盖范围不广的难题,通辽市公安局坚持“警力下沉、保障前倾”,抽调30%机关警力充实社区警务、巡逻防控等一线岗位。同时,推动市县两级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落实“一岗双责”,深入一线督导指挥,确保治理力量向基层倾斜、治理资源向基层汇聚。
民辅警与网格员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服务千家、走访万户。他们以“警格+网格”为抓手,践行“铁脚板+大数据”工作法:白天走访商户企业,傍晚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周末排查老旧小区,错峰错时开展“拉网式+精准化”入户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已在走村入户中化解邻里纠纷、债务矛盾等问题10528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3000余处。
在科尔沁区铁南派出所,“美玲工作室”已成为亮眼名片。“以我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是居民对我的信任,也是我肩上的责任。”社区民警包美玲负责的二六八社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但她坚持“嘴勤、腿勤、手勤”,把家家户户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哪家有独居老人、哪家近期有矛盾纠纷,都记在她的“民情台账”上,更记在了她的心里。
前不久,包美玲接到群众电话称,家中精神失常的老人突然走失。包美玲第一时间安抚家属的情绪,并和同事一起到老人常去的公园、菜市场分头寻找,不到1小时就找到了老人,并将其送回了家。这样的暖心故事,在“美玲工作室”的日常工作中屡见不鲜。
从科尔沁公安分局霍林派出所的“权叔警务室”到扎鲁特旗的“移动蒙古包警务室”,从科左中旗的“背包警务”到奈曼旗的“金沙义警”,通辽市公安机关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基层治理特色品牌,构建起“公安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共建共享格局,织就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防控网。
创新机制 化解风险
“刘哥,您和于姐最近没再因为噪音的事闹不愉快吧?”近日,开发区公安分局新城第一派出所社区民警来到辖区居民刘先生家中进行回访。此前,刘先生与楼下邻居因噪音问题引发矛盾,一年多时间里,双方多次报警,新城第一派出所联合街道、社区、物业、司法所进行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看似小事,但都事关民生。我们必须通过定期回访,才能巩固调解成效。”民警的话,道出了通辽市公安机关化解矛盾纠纷的“闭环思维”。
这种“闭环思维”的背后,是通辽市公安机关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理念变革。通辽市公安机关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依托“七查六调三管控一回访”工作机制,总结提炼万警万员进万家“三必访三必问三必做”工作法,形成了矛盾纠纷从排查、研判、化解到回访的全链条管理。同时,针对“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高发诱因,进一步健全“两所共建”“四所一庭”研判预警机制,定期召开风险研判会,对婚姻家庭、债务纠纷、邻里矛盾等重点领域隐患进行分析,提前介入干预。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通过全链条机制化解高危矛盾纠纷达800余件,有效避免了风险的升级。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把“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通辽市公安机关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风险前置预警”体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目前,已建成“涉家庭纠纷警情积分预警模型”等5个重点预警模型,通过分析警情频次、矛盾类型、人员关系等数据,对高风险隐患分级预警,并建立“市局推送--旗县督办--基层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发得出、接得住、处置好”。
今年8月,开鲁县公安局收到通辽市公安局推送的一条红色预警。辖区居民张女士在近3个月内因婚姻矛盾与丈夫王某发生肢体冲突,已6次拨打“110”报警,该情况存在“民转刑”风险。接到预警后,开鲁县公安局立即联动派出所、司法所、妇联,一方面调取双方过往纠纷记录,掌握矛盾根源;另一方面及时上门开展工作,为张女士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法治教育,最终成功化解这一高危风险。
截至目前,通辽市公安机关通过预警模型已发现处置家庭暴力、债务财产等潜在风险隐患5000余项,预警处置闭环率达100%。
打防并举 全域守护
“请大家看管好随身财物,注意脚下安全。”夜幕降临,通辽市万达商圈人头攒动,巡逻民警的提醒声在热闹的人群中格外清晰。今年以来,通辽市公安机关在商圈、公园、夜市等人员密集区域,以及凌晨、深夜等案件高发时段,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为牵引,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重防线,优化“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让“警察蓝”成为群众身边最安心的色彩。
在通辽市主城区,科尔沁公安分局构建“2大系统支撑+6种巡逻机制+88个巡防单元”布防的“2688”体系,成为治安防控的“硬支撑”。
“我们把平台资源接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通过智能巡控与警民联防,就能实时掌握辖区治安态势,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处置。”通辽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净化社会治安环境,通辽市公安机关自今年4月起,开展了“净域”集中统一行动,持续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管控力度,动态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破获命案积案6起,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
“发生矛盾纠纷时,我们都会找民警和义警调解处置,因为他们特别靠谱,让我们心里格外踏实。”市民李先生的这番话,道出了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显著提升。数据显示,统一行动开展以来,通辽市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7.61%和8.12%,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8%,“平安通辽”的底色更加鲜明。
(通辽市公安局供稿)
巡特警驾驶反恐处突车巡逻
化解邻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