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包聪颖)法庭庄严肃穆,原告及其代理人就被诉道路交通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旁听席上,10余名民警凝神聆听。近日,通辽市科左后旗公安局组织14名民警全程旁听了一起道路交通行政处罚案件庭审,学习观摩司法程序对行政执法每一个细节的严谨检验。对民警而言,这是一次规范执法的精确“校准”。
“案件违法事实是否成立?”“证据的采集时间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庭审中,原告及代理人抛出的一连串质疑,直指执法环节的关键细节。面对发问,出庭应诉民警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从证据的合法性、程序规范性等方面层层论述、有理有据。这场庭审“考试”,检验的不仅是案件本身,更是民警规范执法的基本功。
此次庭审旁听,是科左后旗公安局推进“双提双树”工程的一项具体举措,旨在将庭审作为提升执法能力的实践课堂。同时,该局推出了一系列能力提升机制:全面推行法制员派驻制度,常态化举办公安法制夜校,坚持“每季度一评”案卷评查,组织民警参加公安法制讲堂、法院行政审判讲堂,并创新实施“师带徒”机制,推动民警与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人才结对。
“原来‘办铁案’不只是案件事实清楚就够了!”庭审结束后,一名首次以应诉视角参与庭审的青年民警表示,这场庭审让他深刻意识到证据链的闭环、程序的“零瑕疵”才是“硬道理”。“哪怕是文书上时间的笔误,询问笔录上文字涂改,都可能成为行政诉讼中的‘致命短板’。”他说,这种直观的冲击,比任何书面培训都更有警示意义。
“通过旁听,让民警看清执法中的薄弱点,让庭审成为规范执法的‘校准仪’,成为纠正‘重实体、轻程序’惯性思维的‘清醒剂’。”科左后旗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在出庭应诉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