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其和谐稳定直接关乎社会文明与安定。家事审判作为守护家庭和谐的坚固防线,既关乎“小家”的温馨,又牵系“大家”的安宁。近年来,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法院少年家事法庭深耕“家文章”,通过构建矛盾化解机制,推动家事纠纷在协同共治中妥善解决;通过案件回访和心理疏导,传递司法温度,促进家庭关系修复;通过创新普法方式,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从源头上预防纠纷发生,让更多家庭重沐和睦暖阳,为平安达茂建设注入稳稳的幸福力量。
韩娜仁图雅担任法治副校长
来到牧户家开展调解工作
对当事人进行家访
用法理解“心结”
在一起家事案件中,原被告在婚后育有三个子女,2025年5月3日,原告主张被告酗酒且实施家庭暴力,故起诉离婚,并提出了子女抚养、财产分割、债务承担等多项诉求。其中,涉及的夫妻共同财产包括房产、车辆、牲畜等,价值146.95万元;还有婚前个人财产及债务,价值42.2万元,各项诉求合计189.15万元。
案件受理后,少年家事法庭按照“调解优先以和为贵”的原则展开调解工作。然而原被告因孩子抚养权、牲畜的分配、财产分割等问题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案卷证据堆成小山,哪些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这些证据?如何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割?“清官难断家务事”,当情理遇上法理,法官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场“头脑风暴”。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逐条拆解双方的争议,将原本一团乱麻的纠纷梳理成清晰的协议,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在草原地区,虽然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对牧民来说,牲畜的交付仍是最棘手的环节,也是最难的一步。”少年家事法庭负责人韩娜仁图雅说,对于法官来说,比调解工作更难的是督促双方当事人兑现各自承诺。
6月25日,法官带着书记员驱车两百多公里,来到当事人的牧场,开展现场执行工作。执行过程中,法官对照协议内容,结合马匹养殖记录、体貌特征、年龄等要素,与双方当事人逐一核对确认,规范完成了25匹大马、10匹马驹、3头牛、8只羊的权属划分及交付手续。整个执行过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有效消除了潜在的矛盾隐患,赢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认可。
据达茂旗法院统计,2025年1月至7月,该院少年家事法庭受理的57件家事纠纷中,离婚纠纷案件45件,占78.95%,其中22件调解离婚,13件劝和撤诉,调撤率高达81.4%。值得一提的是,22件调解离婚案件中,仅1件申请执行,且在承办法官与执行法官的联动下顺利办结。
“家事案件的审理不是简单的‘断对错’,而是要真正去‘解心结’”。在韩娜仁图雅看来,家事审判工作不仅需要精通业务的专业能力,更需要耐心和同理心。如今,“庭前调解、庭中审判、庭后心理疏导”已成为少年家事法庭办案法官的日常工作模式。与此同时,该法庭采取“调解+执行”模式,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用温情护未来
7岁的小天(化名)跟随父亲居住在距离达茂旗50公里的一个嘎查。2023年9月,其父母协议离婚,小天由父亲抚养。夫妻二人的离婚协议仅约定抚养权归属,未涉及抚养费内容。离婚后,小天母亲从未支付过抚养费,也未曾探望过孩子。小天父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还得每天骑着摩托车接送小天上下学,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担心孩子睡着从车上掉下来,小天父亲只好用绳子将孩子绑在背上赶路……生活的窘迫几乎压垮了这个男人。因联系不到孩子母亲,无奈之下,小天父亲将其告上法庭。
受理该案后,少年家事法庭牵头,联合旗检察院、旗妇联及法援律师,驱车来到小天家中进行家访。
“小天很懂事,很有礼貌。平常除了学习写作业,他还主动照顾八旬的奶奶、帮着干家务活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心里五味杂陈……”此次家访,让韩娜仁图雅一行真实感受到了这个家庭面临的困境。
2025年3月19日,达茂旗法院与旗妇联、内蒙古珍和律师事务所组成慰问团,给小天送去关爱金和学习用品。在法援律师的帮助下,小天父亲向达茂旗法院立案起诉,案件通过远程庭审公开审理,判决小天母亲每月支付抚养费至小天成年,判决宣判后,双方均未提起上诉,判决生效。针对该案件离婚协议存在的审查疏漏问题,达茂旗法院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书,从强化婚姻登记审查、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机制、构建协同保护网络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有效推动该类案件源头治理。
案件进展到这里并没有画上句号,各部门对小天的帮助和关注还在继续。
用普法促和谐
“老师,面对校园欺凌,我可以还手吗?”“是先还手还是先找老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保护自己不受欺凌?”在法治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向前来授课的法官提问。对于少年家事法庭的法官们来说,法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宣讲抽象条文,而是化作潜移默化的日常陪伴。
少年家事法庭自2018年成立以来,聚焦家事审判中的“疑难杂症”,积极调研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通过创建“朵兰屋”家事调解室、“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品牌工作室,将司法职能延伸到社区,形成了以多部门联动为基石、案件回访与心理干预为支撑、经常性普法宣传为先导的特色工作模式,让司法力量既成为家庭矛盾的“解铃人”,也成为亲情修复的“粘合剂”。
达茂旗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司法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该院与达茂旗公安局、妇联、司法局联合出台《达茂旗反家庭暴力维权中心工作方案》;与达茂旗妇联建立家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并挂牌成立“法院+妇联”家事纠纷诉调工作室,形成家事纠纷化解的长效机制。2024年,该院少年家事法庭获评达茂旗“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少年家事法庭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只有一个个关于家庭、情感与责任的故事。该法庭在彰显司法力度的同时,传递着法律的温度,让更多人在矛盾中看到希望,在分歧里找到温情。接下来,达茂旗法院将继续探索家事审判改革新路径,让法律的刚性与司法的温情相得益彰,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贡献更多司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