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阵地”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93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21

“发挥综治效能绘就平安底色”系列报道——

“小阵地”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综治中心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王祯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小事不出嘎查,大事不出苏木”--这不仅是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喊出的响亮口号,更是其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该中心聚焦“多元化解、矛盾预防、社会治理”三大核心任务,着力构建“阵地强基、风险防控、机制护航”的基层治理新体系,通过做细做实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等一系列精准举措,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苏木平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服务“小切口”汇聚治理“大能量”

“那可是40多棵小榆树啊,除了邻居,谁能在我眼皮底下偷偷砍了?”今年5月,吉忽伦图苏木绍卜亥嘎查村村民邓某发现自家树木被砍,第一时间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邻居王某,认为其砍树是为了喂羊。一方怒气冲冲要讨个说法,一方倍感委屈坚称清白,昔日和睦的邻居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度报警。

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公安机关难以立案,案件随后被移交至吉忽伦图苏木综治中心。面对情绪激动的邓某,调解员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倾听-共情-引导”三步走策略,先为当事人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随后,该中心充分发挥嘎查“两委”熟悉村情民意的优势,主动联系嘎查书记,共同深入走访,厘清事实脉络,并精准对接相关帮扶政策。经过多方耐心的沟通与协调,帮助邓某解决了实际困难,挽回了其因树木被砍伐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邓某为自己无端的猜忌向邻居道歉,邻居也表示了谅解,双方握手言和。

为防止类似纠纷再次发生,吉忽伦图苏木综治中心举一反三,及时向苏木执法队和派出所通报情况,通过划定禁牧区域、增设警示标识、加强日常巡查频次等方式,强化对偷放牧行为的监管。同时,对辖区内可能出现的同类矛盾隐患进行定期排查与研判,提前制定应对预案,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针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头跑、反复找”问题,该中心大力整合综治、司法、民政等多部门资源,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并创新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办单、办结回单、跟踪督单”的“五单”闭环管理机制。无论是土地纠纷,还是邻里矛盾,群众只需来到这一个窗口,其诉求便能得到分类处置、快速流转。

2025年以来,该窗口已集中受理并成功化解各类纠纷44件,真正实现了“群众诉求一站清”。

以走访“小脚步”织密民生“大网络”

吉忽伦图苏木辖区面积广,常住人口分散且老龄化程度较高。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精准感知并快速响应群众“急难愁盼”,成为吉忽伦图苏木综治中心必须答好的考题。

“自从有了‘吉事及办’志愿服务队,我们知道了很多防诈骗、新农合的政策,心里亮堂多了。”“现在政务服务送到了家门口,我再也不用为每个月养老保险认证的事发愁了。”“村委会旁边建起的‘百草园’,解决了我们‘买菜难’的大问题!”……这些来自村民朴实的评价,是对吉忽伦图苏木综治中心工作最真挚的认可。

为了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角落,该中心依据“地域相邻、方便管理、界限清晰”的原则,以嘎查为单位划分基础网格,精心构建起“党小组+联户长+网格员”的“铁三角”微治理队伍。

网格员们如同流动的“信息哨”和“贴心人”,每日穿梭于田间地头、农牧民家中,通过拉家常、问冷暖的方式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隐患、宣传政策法规。他们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本”上记录的邻里间的“鸡毛蒜皮”、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都会第一时间反馈至综治中心,综治中心据此建立“日排查、周汇总、月分析”机制,对各类风险隐患进行分类梳理、动态跟踪,确保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因为每天都在村里转,谁家有什么困难、邻里间有什么疙瘩,我基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就像上个月,两家村民因为排水发生了点小摩擦,我就把两家人叫到一起说和,没等他们闹到村委会事情就解决了。”绍卜亥嘎查网格员韩军平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通过微网格主动排查,已有32件潜在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得到化解,其中8件邻里纠纷更是通过网格员的现场调解得以即时办结。

深入田间

调解现场

以机制“小创新”提升治理“大质效”

“制度是治理的基石,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吉忽伦图苏木综治中心坚持用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134工作法”,为基层治理精准破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1”是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以红色网格为基底,将全苏木科学划分为5个片区、18个网格,选配4名专职网格员与42名兼职网格员。同时,结合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推动251名党员下沉网格,建立起“苏木党委-嘎查党支部-党小组-网格党员”四级联动体系,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在网格内实现全覆盖。

“3”是建强基层治理“三支队”。通过优化结构、提升能力、加强激励等措施,着力打造党员先锋队、专职网格员队、人民调解员队3支核心队伍。他们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既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更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嘎查和事佬”。

“4”是健全矛盾化解“四项机制”。一是矛盾排查四色预警机制,根据风险等级精准匹配责任单位;二是民情恳谈会机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深入一线倾听诉求;三是矛盾联调联处机制,针对复杂矛盾,整合多方力量精准攻坚;四是即接即办机制,确保简单纠纷快速处理,避免小问题拖成大矛盾。

谈到“134工作法”给基层带来的变化,吉忽伦图苏木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刘帅东给出了答案:过去群众办事“摸不着门”,干部处理问题容易“踢皮球”。现在所有诉求一个口子进、一个平台转、一套流程办,责任清晰了,效率提高了。例如邓家的树被砍了,通过窗口迅速派单,我们协调嘎查和执法队联动,不仅解决了纠纷,还推动了禁牧区域的规范管理,这是依靠单一部门难以实现的。

以“小阵地”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吉忽伦图苏木综治中心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治理重心不断下沉,矛盾调解效能持续提升,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获得感,为赋能基层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微动力”。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