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野生动物
秋日的大青山,薄雾缭绕,鸟鸣啁啾。在这座横亘于内蒙古中部的生态屏障上,森林公安民警正穿行于密林间。作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卫士,他们肩负着保卫这片绿水青山的重任。
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然而,盗伐林木、盗采矿产、非法狩猎、违规放牧等行为曾一度严重威胁着这里的生态平衡。“去年冬季,我们通过深入摸排线索,成功控制3名盗采矿产资源的违法人员,并按规定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罚。”自治区公安厅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案件办理科负责人图拉古尔说道。
近年来,该局持续开展“守护大青山”、打击非法捕猎野生动物和“平安原野2025”等专项行动,建立生态警务室17个,组织执法巡查461批次,协助办理行政案件1000余起,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同时,该局还清查水源地300余处,排查废弃矿山150处,排查重点动植物保护地81处,成功救助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8只,排除火险隐患千余个,有力维护了辖区生态安全。
为提升执法效能,该局创新推行“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着力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在内蒙古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智慧巡护系统基础上,研发智能执法巡查系统,精准划定执法执勤必巡线200条、必巡点100个,同步梳理候鸟驻留迁徒线17条、旅游打卡点22个,核定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地域33个。
“大家看,这种野生黄芪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私自采挖是违法行为。”在保护区周边地区,民警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向群众详细讲解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针对保护区周边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该局创新宣传方式,建立民警执法执勤联系片区制度,通过“铁脚板”走村入户、“活地图”精准定位、“法治墙”普法宣传,构建起立体化生态保护宣传体系,切实提升群众生态法治意识。同时,该局与大青山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制定《执法执勤工作机制意见》,同步与呼和浩特铁路法院、铁路检察院会签了联合执法工作备忘录,形成打击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四部门已联合开展宣传活动3次、实地检查2次,受教育群众达5000人次。牧民苏和表示:“现在大家都知道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了,看到有可疑人员进山,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报警。”
面对新形势下的生态保护任务,大青山森林公安局积极推进“传统执法+智能巡护”深度融合,完善“林长+警长”常态化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生态核心区重点管护、生态廊道动态巡护、风险区域精准管控”的巡逻防控体系,要求民警熟练掌握数字巡护、无人机巡查搜索、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全面提升生态保护效能。“我们不仅要当好执法者,更要做好生态保护理念的传播者。”大青山森林公安局局长樊英表示。在他的办公桌上,一份正在完善的《大青山森林公安局执法执勤工作预案》格外引人注目。预案中特别强调,要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将生态保护的相关要求深度融入保护区周边乡村的村规民约,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新格局。
当夕阳缓缓西沉,民警们圆满完成了一天的巡护任务。他们那挺拔的身影,与苍翠壮阔、气势磅礴的大青山紧密融合,构成了一幅生态守护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彰显了守护生态的坚定决心。
(自治区公安厅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