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土地上,老龄化问题正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根据《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内蒙古60岁及以上人口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3.87%。随着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攀升,空巢、失能老人数量逐年增加,养老服务需求也从基础生活照料向精神慰藉、文化关怀等多元方向延伸。在此背景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族学学院以专业实践课为纽带,将民族学方法论与社会养老需求深度融合,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养老一线,构建起“专业赋能服务、实践反哺教学、多方协同共赢”的养老服务支撑体系,为自治区养老事业注入青春活力。
一、专业筑基:民族学方法论为养老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民族学聚焦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科属性,与北疆多民族聚居的养老服务场景天然契合。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族学学院摒弃传统课堂理论灌输模式,将养老服务现场转化为“移动实践课堂”,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方法解决养老服务中的实际问题,让志愿服务既有温度更有深度。
在具体实践中,“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两大民族学核心方法成为志愿者服务的有力工具。2025年7月,学院组织21名学生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惠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10天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并非简单提供陪伴服务,而是以“研究者+服务者”的双重身份,与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民族老年人促膝长谈,细致记录其人生经历、文化记忆与生活需求,最终整理形成《银发故事集》。该故事集既有个人生活的深情回忆,也有对时代变迁的见证,不仅为民族学研究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更让老人们感受到自身经历的价值,实现了精神层面的深度慰藉。正如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惠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院长赵文辉所言:“学生们用专业的倾听与记录解老人困惑、益其身心健康,这种‘文化陪伴’既弥补了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的缺失,又像亲人般送去关爱,让老人依依不舍,他们的作法值得称道。”
学院在实践课中融入老年心理学、民族文化传承等内容,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2025年9月,在“银龄进校园温情暖青春”活动中,志愿者们带领10余名老年人参观校史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用“青春视角”解读校园文化与民族历史。其间,志愿者们主动关注老人情绪变化,用专业沟通技巧化解部分老人因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感,活动全程氛围温馨和谐,受到省级媒体的关注,并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机制创新:“课程-基地-项目”构建长效服务体系
高校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易陷入“短期化”“形式化”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以实践课为核心,构建“课程设置-基地建设-项目运作”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让志愿服务从“一次性活动”升级为“常态化支撑”。
在课程设置层面,民族学学院为新增申报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做好准备,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将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养老服务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学分要求,并根据养老机构反馈的需求优化课程内容。例如,针对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惠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提出的“老年人情感慰藉需求”,学院在实践课中结合心理学,增设模拟照护实训;引导本科毕业生撰写养老课题论文,其中《乡村留守老人的社会适应研究--以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十一号村为例》《北疆社区养老实践的人类学研究--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阿音奈”社区养老为例》等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助老”行动要求,新增智能养老设备使用、防诈骗知识普及等内容,确保志愿者掌握的技能与养老实际需求同频共振。
基地建设是长效服务的重要支撑。2025年,学院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惠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设立“民族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践场所,同时建立起“双向反馈”机制:养老机构定期向学校提交《服务需求清单》,学校则根据清单制定实践计划。学生实践结束后,需提交《服务总结报告》,为养老机构优化服务提供参考。
“一对一”结对帮扶则是另一项长效举措。在“银龄进校园”活动后,志愿者与老年人结成帮扶对子,定期探访,提供情感陪伴服务。2025年9月,老师带领志愿者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惠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的老年人结对,每月上门2-3次,陪老人读书、聊家常、倾听人生经验。一位老人鼓励志愿者“要坚持做事的初心”,还为志愿者写下了“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的书法作品。
三、协同赋能:联动多方力量完善养老服务生态
社会养老服务的提质增效,离不开政府、高校、公益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实践中主动作为,努力构建“高校主导、多方参与”的养老服务生态圈,让志愿者服务从“单点发力”升级为“系统支撑”,形成覆盖政策宣传、智慧助老、文化养老等多领域的服务网络。
在与政府部门联动方面,学院积极对接内蒙古自治区老龄办、民政厅等单位,将实践课与“敬老月”“智慧助老”等主题活动深度融合。2025年10月10日,学院组织20余名志愿者参与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敬老月”启动仪式,在现场开展多项服务:协助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测血压、血糖;解读《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条例》《内蒙古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发放政策宣传手册。
与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企业的合作则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边界。
学院与内蒙古智慧养老促进会、呼和浩特市力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十方缘公益组织、爱华老年大学联合艺术团、呼和浩特市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内蒙古聚力公益联合会、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惠德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呼和浩特市汇爱生命关怀志愿服务中心、北斗国信智能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高校调研+公益执行+企业支持”的服务链条。
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志愿者们在前期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将为“咱家”社区的40余名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帮衬、健康守护、情感陪伴等服务。同时,协助北斗国信智能科技公司在三个社区捐赠智能手环,为老年人提供定位、紧急呼叫等安全保障。
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实践来看,依托民族学实践课做实养老志愿服务,既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生动体现,也是破解社会养老服务难题的创新路径。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校应进一步强化专业优势,优化“课程-基地-项目”机制,深化多方协同,让更多青年力量投身养老志愿服务,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此论文为校级课题“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22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CSZ-SFK-20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