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头市司法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矛盾纠纷化解专项行动和专项治理工作为抓手,聚焦社会矛盾风险防控,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下沉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扎实开展。2024年以来,包头市共调解纠纷7.4万件,为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权益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调解纠纷
高位推动织密矛盾化解责任网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类型多元的挑战,包头市司法局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优先”理念,将矛盾纠纷化解作为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统筹、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顶层设计强化引领。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专项活动,制定《“高质量调解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三个全覆盖”目标:即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全覆盖、矛盾纠纷化解力量整合全覆盖、调解服务质效提升全覆盖。通过召开全市动员大会、专项治理部署会,层层压实责任,制定12项配套工作方案,形成“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推进机制,确保专项行动落地见效。
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建立“司法局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联动模式:对内整合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职能,形成“调解闭环”,对外联合公安、法院、人社、环保等部门,建立跨领域协作机制。特别是针对涉企纠纷,联合工商联、行业协会成立“护航企业调解联盟”,实现从“单打独斗”向“集团作战”的转变。
考核督导提质增效。将矛盾纠纷化解纳入法治建设考核体系,建立“调解成功率”“群众满意度”“风险预警率”三维评价指标。同时,成立6个督导组,通过实地走访、案件评查、数据比对等方式开展专项督查,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工作氛围。
源头防控筑牢社会稳定防火墙
包头市司法局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构建起“排查-预警-化解-回访”全链条防控体系,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转变。
拉网排查不留死角。完善矛盾纠纷日常排查制度,在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三支队伍”下沉社区(村)的同时,充分发挥“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基层微治理铁三角作用,重点针对民营企业纠纷、征地拆迁、劳动争议等12类重点领域开展排查;运用“司法大数据平台”对“12345”热线、信访系统、诉讼案件进行动态监测;针对某工业园区集中爆发的合同纠纷,组建专项工作组驻点调解,2个月内化解积案87件,为企业挽回损失2300万元。
分级管控防范风险。建立矛盾纠纷“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红色风险(重大群体性矛盾):由分管市领导包案,组建“专班+专家”化解团队,如某棚户区改造项目中涉312户的拆迁纠纷,通过“政策解读+利益平衡+司法确认”实现零上访;黄色风险(复杂疑难个案):实行“一案一策”,联合行业主管部门专题会商,成功化解某新能源企业涉及1150名员工权益的劳资纠纷;蓝色风险(一般性矛盾):由基层调解组织即时调处,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居”。
分类处置提升效能。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四步工作法”。精准分诊:建立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8个调解专家库,匹配专家型调解员;多元解纷:深入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模式,某物流园区合同纠纷通过“律师调解+司法确认”3天办结;跟踪回访:对已化解案件定期回访,防止矛盾反复,群众满意度达99.2%;以案促治:编制《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征地拆迁纠纷化解指南》等12类工具手册,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同类矛盾发生。
机制创新打造多元解纷共同体
包头市司法局打破部门壁垒,积极构建多元协同联动机制,充分释放调解效能,推动调解资源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升级。
调解网络全面覆盖。创新打造“四所一庭”协作联动机制,由司法所牵头,组织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与派出所、人民法庭对接,建成75个警调对接工作室,全市85个司法所,44家律所、30家基层法律服务所深度参与,形成“专业力量+基层网格”的立体调解网络。配合包头市委政法委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组织84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828个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66家律师事务所与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对接,提供各领域矛盾纠纷调解服务,实现“一窗口受理、多部门联动、全链条化解”。
行政复议优先调解。包头市司法局建立了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按照“能调则调、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调解这把“金钥匙”的作用,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2024年,以调解方式化解案件400余件,纠错147件,九成以上行政争议在复议阶段解决。在办理某冶金企业不服相关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案时,包头市司法局通过组织听证会、召开专家论证会、调解会等形式,积极与企业沟通,耐心释法明理,促成企业承担环境责任、行政机关修正处罚依据,避免“小错重罚”,彰显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效。
线上线下精准发力。充分利用好“内蒙古掌上调解”“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等平台,实现异地调解“一线牵”。达茂旗人民法院通过视频调解平台,1小时化解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全程“零跑腿”。固阳县“悦法益民”掌上平台上线半年服务群众超千次。东河区劳动仲裁院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通过“云会客厅”帮助农民工3天追回欠薪。昆都仑区司法局推出“红领·法都嘟”品牌,通过以案释法等方式,分众化推出法治产品,满足不同群体法治需求。
青山区通过“两所联动+N”模式,2024年以来调解案件6038件,成功率达96.6%;昆都仑区推出“人民调解超市”,通过当事人自主选择调解员,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石拐区创新“12345+调解”机制,联动综治中心解决跨省电商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东河区安居社区“崔强聊吧”首创“红镜头”调解室,利用“百姓电视台”场景化解家事纠纷,这一模式获自治区妇联推广,累计服务超70万人次;九原区、土默特右旗灵活利用“流动调解”,累计调解纠纷2100余件,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翻开2024年以来的调解成绩单,调处5.6万件纠纷的背后是包头市司法行政人的使命担当,当事人送来的一面面锦旗背后是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下一步,包头市司法局将继续深化“调解+”机制创新,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向专职化、智能化、精细化迈进,为建设平安包头、法治包头注入更强司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