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点”释放治理大能量“检察蓝”践行服务大格局
第B122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00期:第B122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31

“小支点”释放治理大能量“检察蓝”践行服务大格局

——记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检察院老田工作室

本报记者柴满良;通讯员崔淑芝宋国龙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是塞外青城的历史文脉所在,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近年来,随着呼和浩特市平安首府、法治首府建设、基层治理等工作的持续推进,一幅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在这幅画卷里,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检察院打造的老田工作室,成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优化便民服务,运用多元举措,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成为首府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同时,该工作室以专业、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诠释了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为群众撑起了一片法治蓝天。

慰问群众

公开听证

工作室成员

躬身一线搭建服务群众桥梁

“我这赔偿的事儿,对方什么时候能给我落实呀?”2019年初冬的一天,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社区的王大爷走进玉泉区检察院控告申诉大厅,将一叠发皱的材料递给检察官,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期待。负责接待的检察官田海军没有直接让老人填表等候,而是搬来一把椅子,递上一杯热水,详细询问老人的办事需求。两个小时后,王大爷攥着检察官代为手写的《执行监督申请书》,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许多:“小伙子,你这态度,比家里孩子还耐心。”

这句简单的认可,是玉泉区检察院转变工作作风的真实写照。该院党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群众对司法机关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刻板印象,遇到问题宁愿找熟人、托关系,也不愿通过正规渠道维权。“不是群众不愿相信我们,而是我们还没走到他们心里去。”在一次党组扩大会议上,玉泉区检察院检察长的话成了激励全体检察人员优化服务的动力。

于是,一场“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的行动在该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率先展开,田海军和同事们带着笔记本,开始了“扫街式”走访:在早市的豆腐摊前,听摊主抱怨被拖欠货款的烦恼;在小区的凉亭里,记录居民对物业收费的质疑;在工地的板房外,倾听农民工讨薪的辛酸……他们的足迹遍布玉泉区的9个街道、30多个社区和20多个行政村,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诉求和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和建议。渐渐地,“有事儿找老田”成了辖区群众的优先选择。

2019年末,玉泉区检察院将控告申诉检察办案团队命名为老田工作室,并将12309检察服务大厅迁到更便于服务群众的临街处。从此,老田工作室成为了玉泉区基层法治建设中一道温暖的风景线。老田工作室的检察人员也开始以更主动、更贴心的服务姿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司法救助彰显检察为民情怀

翻开工作室相册档案,里面没有风景,有的是一张张受助群众的笑脸。其中一张照片上,河南籍女子洪某正抱着小儿子,眼神明亮、神采奕奕,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曾经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

2022年兔年除夕前,老田工作室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哭腔:“俺们当家的没了……在工地上出了车祸,对方没钱赔,俺们娘仨可咋活啊?”考虑到洪某生活突然陷入困境,又逢过年,情绪更容易受到影响,老田工作室的检察人员当即决定前往河南实地调查情况。在经过10余个小时的驱车奔波后,检察人员在河南省周口市的一个小村庄见到了洪某。推开斑驳的木门,院子里堆着没来得及收拾的玉米秸秆,屋内光线昏暗,墙上贴着洪某大儿子的奖状,洪某抱着不满1岁的小儿子,坐在炕沿上默默流泪。“俺家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走了,我这腿有残疾,干不了重活,想把小儿子送给条件好的人家,至少能活下去。”洪某抹着眼泪,向工作室成员说出了藏在心里的想法。

工作室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协助洪某提交申请材料,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和镇政府为其评估低保资格、申请帮扶……短短一周,7万元救助金发放到位。收到到账短信时,洪某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让我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在老田工作室的努力下,当地政府后续不仅为洪某办妥了低保手续,还为其两个儿子申请了教育补贴。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老田工作室的档案里还有很多。近五年来,老田工作室累计帮助116名因案致贫的困难群众重新步入生活正轨。每一次帮扶的背后,都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希望的故事;每一次回访路上,都见证着司法暖阳如何温暖寻常百姓的生活。正如一位被救助群众送来的锦旗上所写:“司法救助暖人心,检察为民见真情”。

开展案件调查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开展司法救助调查

定分止争打造基层治理品牌

“小李啊,你就听我一句劝,楼上张大姐不是故意吵你,她那是给学生上网课急的。”玉泉区大南街街道调解室里,老田工作室的调解员赵慧芳正端着两杯热茶,分别递给争吵不休的两户居民。

事情的起因是楼上的张老师为了给高三学生上网课,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备课,桌椅挪动的声音和偶尔的讲解声影响了楼下小李的休息。小李是夜班护士,白天需要补觉,几次沟通无果后,两家从口角之争演变成了互扔垃圾的冲突。

老田工作室介入调解工作后,没有一上来就讲噪声污染防治法,而是先到两家实地走访,了解两人的工作生活需求,安抚双方对立情绪,待到拉近距离后,再逐步给出解决方案:建议张老师在书桌、坐椅腿上装上硅胶垫,晚上10点后改用笔记本电脑备课,减少敲击键盘的声音,同时赠送小李一副耳塞,助其入睡。“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要相互照顾,互相帮助。”一番话下来,两家人都红了脸,张老师表示马上去买硅胶垫,小李也说等休息好了请张老师来家里吃饭。

这就是老田工作室调解团队的“秘诀”:用“便民之心”倾听诉求,用“安民之心”发现症结,用“亲民之心”化解矛盾,用“助民之心”提供帮助,用“爱民之心”保障公平,也就是他们常说的“五心工作法”。

“多亏了老田工作室牵头,我们这大棚才能按时种上菜。”玉泉区小黑河镇的种植户老王看着棚里绿油油的黄瓜苗,笑得合不拢嘴。去年春天,他和村里农户合伙搞乡村振兴蔬菜大棚项目,没想到施工方中途停了工程,理由是村委会没有及时拨付工程款,而村委会说要等大棚验收合格才能用专项资金付款,农民工们则急着讨要被拖欠的工资,三方互不相让,矛盾纠纷频发。

老田工作室接到求助后,组织召开协调会。“大家都先说说难处,但别说气话。”老田工作室开宗明义,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诉求。农民工代表老张说:“拖欠了三个月工资,家里都快断粮了。”施工方负责人也很委屈:“垫了几十万元材料费,再不回款工程没法继续了。”村委会主任则无奈地表示:“专项资金有规定,必须验收合格才能拨付,我们也没办法。”

了解情况后,工作室提出“分步走”的解决方案:先由施工方筹钱完成大棚改造,达到既定建设要求后,立即协调相关部门完成验收,待专项资金到位后,一并支付农民工工资及施工款。最终,方案得到了三方认可,工程顺利推进。蔬菜大棚也如期建成,赶上了蔬菜种植的最佳时节。

这样的联动调解,在老田工作室早已形成机制。工作室与玉泉区12个街道、46个社区、2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检调对接”关系,还与公安、法院、民政、人社等15个部门签订了多个合作机制,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矛盾化解网络。近五年来,老田工作室通过联动调解机制化解复杂纠纷136起,涉及金额超过500万元,没有一起转化为信访案件或刑事案件。老田工作室就像“粘合剂”,把各个部门的力量凝聚起来,让矛盾化解工作从“单打独斗”变成了“集体作战”。

精准滴灌深耕普法宣传教育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校园欺凌吗?如果有人抢你的零花钱,算不算欺凌?”在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的操场上,老田工作室的检察官小周正在给孩子们上法治课。她没有用枯燥的法条说教,而是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让孩子们扮演“受害者”“欺凌者”和“旁观者”,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

这是老田工作室“法治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老田工作室的检察人员深知,法治建设的根基在于群众法治观念的强弱,而观念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为此,工作室与辖区内24所中小学校建立了联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法治课程,精准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除了进校园,工作室的法治宣传触角还延伸到了社区、企业和乡村。今年端午节期间,工作室别出心裁地将民俗非遗等元素融入了普法宣传中。为让普法更接地气,工作室持续创新形式,将办理过的案件改编制作成情景剧、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发布,受到了广泛好评,其中由一起及时化解涉命案信访事件改编而成的微电影《解忧》,还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展播。

亲商助企

护航经济健康发展

徐某作为民营企业家,因诉讼无果,长期越级信访、四处信访达十余年。了解情况后,老田工作室检察人员主动“带案下访”,多次与法院沟通案情,详细查阅卷宗后发现,案件确实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随后,他们向法院提出了撤回起诉的检察建议,并耐心做徐某的思想工作。最终,法院采纳了检察建议,依法撤回起诉,这起长达5年的信访积案得到圆满解决,并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和自治区优秀信访矛盾化解案例。

“服务企业不是喊口号,而是要真正帮他们解决难题。”这是老田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识。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法律服务:对小微企业,重点解决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等基础法律问题;对高新技术企业,侧重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维护等;对涉农企业,着重开展土地保护、农药污染环境等方面的法律监管。为推动相关工作做实做细,老田工作室同时对外发布了《服务民营企业十项承诺》。

在服务企业的工作中,老田工作室成了企业健康发展的“保健医生”。2024年,工作室为辖区5家中小微企业进行免费“法治体检”,精准排查隐患问题,同时针对性制作《企业管理规范手册》汇编,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法治助力。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激地说:“老田工作室就是我们企业的‘法律顾问’,有他们在,我们做生意更安心了。”

守护安宁

推动“枫桥经验”落地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老田工作室始终坚持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辖区落地生根。

2023年3月,工作室对外发布了《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玉泉检察样板白皮书》,详细介绍其工作理念、机制和成效,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白皮书里提到的“一个工作室+五项工程+四大提升”立体化信访矛盾化解模式,被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纳为矛盾化解工作指引:“一个工作室”即老田工作室为核心;“五项工程”包括司法救助暖心工程、矛盾调解和谐工程、法治宣传浸润工程、企业护航发展工程、信访积案攻坚工程;“四大提升”则是提升检察服务实操、提升信访矛盾化解率、提升检察品牌影响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经实践,这一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23年4月,李某因债务纠纷前往贺某家中讨债,然而这次上门却导致贺某当晚不幸身亡。案发后,贺某父母多次前往12309检察服务中心哭诉,声称要让李某“一命抵一命”。老田工作室立即在第三人的见证下开展侦查实验,当场消除当事人疑虑;同时邀请法医专家出面说明贺某死亡原因。贺某一方的代理律师表示:“我们信服检察机关专业负责的办案态度。”经多方努力,双方达成和解,两个家庭重新步入正轨。

近三年来,老田工作室成功化解信访积案46件,其中10年以上积案6件,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城区、矛盾不上交”。

一直以来,老田工作室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在基层法治建设中践行使命担当。未来,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融入基层治理大局,以实干诠释检察担当,贡献基层法治力量。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