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土地上,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人民法院不仅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堡垒,更是一座连接司法与民心的桥梁。近年来,扎兰屯市法院聚焦主责主业,结合地域特色和时代要求,着力打造司法为民“扎兰样本”,将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一线,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攀升。
    开展普法宣传    
“沃野法庭”+“数字赋能”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司法服务
    扎兰屯市法院辖区地域辽阔,“跑好远的路打官司”曾是不少群众的现实困扰。为此,该院在深耕“巡回审判”工作的同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设立“候鸟式”巡回审判点。该院根据当地农牧民牲畜转场、春种秋收等生产生活规律,在关键时节、重要地点设立临时审判点,法官提前预告、“按时赴约”,将“等人上门”变为“送法上门”。日前,在处理一起涉多名村民的耕地纠纷中,法官将“临时法庭”搬至田间地头,就地进行勘验,当场开展调解工作,成功将该起纠纷化解在源头,有效避免了村民长途跋涉找法院的负累。
    推出“指尖上”的诉讼服务。针对年轻一代和外出务工群体,该院大力推广“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悉心指导当事人通过手机完成立案、调解、庭审。近日,一位远在他乡的务工人员,通过视频参加离婚纠纷庭审后,感慨地说:“没想到老家法院也这么先进,通过视频开庭,短短几分钟就调解了我的离婚纠纷,不仅让我免去来回奔波之苦,还为我节省了几千元的路费,真是太方便了。”    
“云课堂”+“解心结”打造普法教育前沿阵地
    通过长期的司法审判实践,扎兰屯市法院干警深刻认识到,判决书不仅是纠纷解决的终点,更是法治传播的起点,通过个案弘扬法治精神、预防矛盾纠纷同样重要。
    “法治副校长”护苗成长。该院法官自担任法治副校长以来,除了开展每学期一次的讲座外,还创新开设了“云上法治教室”,精心制作了内容涵盖防校园欺凌、网络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系列微视频,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积极组织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通过沉浸式角色体验,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司法威严,在其心中播撒下法治的种子。一名参与模拟法庭的中学生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角色扮演,我真切感受到法律并非遥不可及,它既是守护我们的盾牌,也是规范言行的标尺。”
    “判后答疑”延伸普法。对于争议较大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案件,该院承办法官主动向当事人及其家属、社区代表进行判后答疑,不仅耐心释明判决理由,还细心阐释法律条文,将庭审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石榴籽”调解+“无讼”创建绘制基层治理“同心圆”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扎兰屯市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广泛凝聚多方力量,绘就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格局。
    建立“石榴籽”调解工作室。该院聘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退休干部、行业专家等担任特邀调解员,成立“石榴籽”调解室,切实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调解过程中,特邀调解员们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善用乡规民约、人情事理,努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一起延续多年的邻里排水纠纷,在承办法官与一位老支书共同努力下,充分依据法律和情理,使双方当事人解开了多年心结,冰释前嫌。
    全力打造“无讼社区(乡村)”。该院干警主动与辖区乡镇、街道、大型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定期通报典型纠纷,开展风险预警,通过联合排查、共同调解的方式,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诉前。此项工作开展以来,该院新收案件数量近年来持续下降,“无讼”理念正在群众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近日,该院得知刘某夫妇遭遇的宅基地纠纷多年未决后,干警经多方走访调查,依据“无讼村居”共建协议,联合扎兰屯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达斡尔乡政府、中心村党群服务中心、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前往纠纷地开展现场调解工作。在田间地头,联合调解组针对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争议的焦点及双方的证据情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扎兰屯市法院干警们常说:“我们办理的每一个案件,可能只是浩瀚卷宗中的普通一页,但对于当事人而言,却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脚下的泥土越厚,心中的真情越深。该院干警将继续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化解纠纷,以更具温度、更富成效的司法实践,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让法治的“春雨”撒遍北疆沃野的每一个角落,滋润每一位群众的心田。
    法治副校长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