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更是推动法院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要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突出问题导向”,为新时代人民法院深化改革、提升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民族地区审判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是精准破解发展难题、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在锡林郭勒这片各民族交融共居的辽阔热土上,如何破解民族地区的审判工作难题?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深入开展“政治铸魂”“质效巩固”“素能提升”“科技赋能”四项工程,将问题导向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始终,积极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审判工作现代化路径。在锡林郭勒盟中院党组的统筹指导下,两级法院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牢固树立“优解思维”,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掌握规律、破解难题、推动工作,以审判理念现代化统领、引导、促进各项工作现代化,切实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化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实际成效,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书写了新时代司法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锡林郭勒答卷”。
筑牢政治忠诚以“优解思维”引领审判理念现代化
锡林郭勒盟中院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自觉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着力构建“导学、促学、研学、助学、践学”学习体系,及时、全面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始终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3年来,开展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活动314次、培训5308人次,实现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实效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项工作的主线。锡林郭勒盟两级法院以“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重要宣传节点为契机,深入开展主题普法102场,走进牧区、农区,走近各族群众,用通俗语言讲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让法治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在这里,法官们不仅是断案者,更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团结的促进者。
党建不是抽象的学习,而是具体的实践。锡林郭勒盟中院创新推出“5·8支部工作法”,深化“支部建在庭上、党小组建在团队”机制,组建“院庭长领衔+党员法官主导+辅助人员参与”的审判团队党小组35个,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双向提升。2025年5月,“5·8支部工作法”获评“盟直机关党建特色创新案例”。锡林郭勒盟两级法院坚持一体推进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确保法院队伍忠诚干净担当。3年来,两级法院16个党支部被命名为“全盟坚强堡垒支部”。
文化建设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锡林郭勒盟两级法院以突出政治文化、夯实党建文化、培育审判文化、涵养廉洁文化为抓手,持续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文化艺术节”“法官讲堂”“模范讲堂”“青年讲堂”等一系列文化品牌,以文化滋养忠诚自觉,事事讲政治、人人讲忠诚的氛围愈加浓厚。
会议现场
执行行动
入企走访
法治课堂
强化担当作为以“优解思维”护航高质量发展
激活创新引擎以“优解思维”推动审判质效提升
审判质效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锡林郭勒盟中院以“优解思维”为牵引,提出“稳效率、提质量、重效果”工作思路,依托“穿透式”审判管理、常态化数据会商、常规化督促调度工作模式,抓实审判执行质效提升。
锡林郭勒盟地域辽阔,基层法院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大体量”法院审判资源紧张,案件质量不高;“小体量”法院多处于边远地区,审判力量薄弱。锡林郭勒盟中院强化政治担当,认真落实主导主抓责任,深入基层“把脉问诊”,对全盟13家基层法院进行全覆盖调研,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和问题症结,做实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用好“穿透式”审判管理这把利剑,将质效短板穿透到案由、穿透到法官、穿透到个案,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有效推动审判执行质效持续向好。占全盟收案量三成的锡林浩特市人民法院,曾因审判资源紧张、案件质量不高,导致审判管理指标长期滞后,2023年指标达标率仅为41.18%。“大家的办案压力很大,加班加点几乎是常态。”该院一名法官回忆道。转变始于“优解思维”的推行和中院的精准帮扶。针对锡林浩特市法院案件量大、审判资源紧张的情况,中院采取“多对一”“点对点”结对帮扶,抽调骨干组建攻坚团队,通过业务会商会议、带案指导、实地督导、案件质量评查等方式稳步提升审判执行质效。2024年,该院指标达标率提升至90.90%。
审判管理的科学化运行,离不开管理责任的压实。锡林郭勒盟中院突出发挥“关键少数”头雁效应,构建院庭长“带头办案+精细阅核”双轮驱动责任体系,推动“关键少数”既在审判一线攻坚克难,又抓实监督管理职责,实现放权与监督的平衡。3年来,两级法院院庭长直接办理案件9.34万件,占全盟结案总数的62.36%。
提升审判执行质效,“人”是关键。锡林郭勒盟中院依托司法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整体目标考核、部门业绩考核、个人绩效考核“三位一体”的精细化考核体系,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设置部门重点指标与个人“双排名”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深度挂钩,引导干警“用数据说话、凭实绩立身”,有效激发了队伍活力,两级法院人均结案数同比提升32件。
同时,为健全干警学习成果快速转化机制,锡林郭勒盟中院推出“123成果裂变法”,要求外出参训干警“一周内形成报告、两周内部门分享、三周内落地应用”,推动一批先进经验迅速推广普及。干警们充分利用“法答网”、案例库等资源,逐步养成了“勤探矿”“深挖矿”的工作习惯。3年来,两级法院涌现出国家级、自治区级先进集体54个、先进个人100名。
聚焦事心双解以“优解思维”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不用打官司就能解决问题,不用出门就能调解,现在的政策真是越来越便民高效了。”在正镶白旗自家门口的巡回审判现场,原告朱某激动地说道。
立足千里草原地域辽阔、偏远农牧民诉讼不便的实际,锡林郭勒盟两级法院聚焦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实质解纷,将审判执行工作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相结合,打造“锡林枫景”多元化解品牌,引入117家调解组织、345名调解员,持续拓宽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覆盖面。3年来,将34697件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切实打通司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您说说,冬天屋里那么冷,我们该不该缴暖气费?”苏尼特右旗部分居民因供热质量问题与供热公司产生纠纷,拒绝缴纳供热费用,供热公司催缴无果,将40户居民诉至法院。直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法官携手调解,这场暖气费收缴“拉锯战”终于迎来转机。
“民生案件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该案承办法官斯日古楞说道。为妥善化解纠纷,苏尼特右旗人民法院特邀5名人大代表、2名政协委员组成调解团队,通过“情理+法理”双线作战:代表、委员耐心倾听居民“吐槽”,供热公司负责人也被请到现场;法官则逐条解析供热合同违约责任,让双方明白法律底线。“这种模式实现了情理法的融合。”斯日古楞介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熟悉民情,善于沟通;我们提供法律支撑,双管齐下效果显著。”经调解,供热公司同意减免部分违约金,居民同意分期缴费,全部纠纷当场达成调解协议。
一直以来,锡林郭勒盟两级法院不断深化“代表委员+法院”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法官专业力量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群众工作优势,3年来合力化解矛盾纠纷2142件。同时,13家基层法院全部将诉讼服务中心部分功能或人员派驻综治中心,协同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法院解纷与基层治理体系深度融合。
坚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以“如我在诉”理念把暖民心、顺民意的案件办好、办实,这就是“优解思维”带来的转变。锡林郭勒盟两级法院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对每一个案件都在依法裁判基础上做好细致入微的“守心”工作,推动一审服判息诉率同比提升2.48%。
随着法槌的落下,多伦县人民法院审理的东凉亭古文化遗址盗掘案终于尘埃落定。依法惩处的背后是锡林郭勒盟两级法院创新司法保护体系的有效运转:法院在保持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高压态势的基础上,联合文旅部门开展摸底调研,出台司法保护意见,针对元上都、金界壕、东凉亭等遗址发出《司法保护令》。同时,探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纠纷化解”审判执行“二合一”模式,筑牢北疆文化建设的司法保护屏障,这一工作成效被最高人民法院推广。
聚焦幼有善育,联合盟妇联成立“温馨驿站”品牌调解室,3年来成功挽救了千余个即将破碎的家庭,成为草原上家庭和谐的“稳定器”;
聚焦学有优教,充分发挥辖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优势,73名法治副校长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动协作,共同把未成年人保护这项“朝阳事业”做得更好;
聚焦劳有所得,全力优化根治欠薪举措,将常态化工作措施与集中专项行动相结合,努力让每一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都能得到应有回报;
聚焦普有实效,以巡回审判、“马背法官”为契机,将606次普法宣传和宣讲活动送到群众身边,让法治清风拂过毡房、深入广袤草原、送进千家万户。
……
如今,“优解思维”已成为锡林郭勒法院队伍的精神标识和实践品格。从政治建设到司法审判,从定分止争到参与社会治理,锡林郭勒盟两级法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以创新为引擎,以实效为标尺,不断破解制约审判质效的堵点难点,切实将司法为民的理念落细落实。
“‘优解思维’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司法理念。”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伟表示,“‘优解思维’强调的不只是‘解’问题,更是追求‘优’效果--不仅要案结事了,更要事心双解;不仅要合法合规,更要合情合理;不仅要实现个案公正,更要促进系统治理、长效提升。我们的目标是以最优方案、最实举措、最佳效果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在这片草原文明与法治精神交融的土地上,人民法院正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温暖的担当,书写着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崭新篇章。
普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