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解纷合力  释放司法“温度”
第B29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00期:第B29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31

凝聚解纷合力 释放司法“温度”

——记包头市固阳县人民法院兴顺西人民法庭“兴枫桥”多元调解室

本报记者肖玥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2024年,包头市固阳县人民法院以强化基层治理为基础,汇聚多方力量,在兴顺西人民法庭构建了“法庭+司法所+派出所+N ”多部门联动调解格局,打造了“法庭+”调解新模式,通过现场调解、业务指导、以案代训等形式主动介入诉前调解,让法庭成为解纷“前哨”,“兴枫桥”多元调解室由此运用而生。

该调解室成立一年来,法官变“坐堂问案”为“主动治理”,让司法服务从法庭延伸到田间地头;化“刚性裁判”为“柔性疏导”,用道德引领弥补法律刚性;以“多元共治”促“源头减讼”,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通过“兴枫桥”多元调解室这个“小切口”,生动诠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丰富内涵。

普法宣传

拓宽思路 打通解纷路径

“我没花一分钱,也没去过法院,在家门口就把事情解决了,心里这块儿石头总算落了地!”8月中旬,原本愁容满面的当事人走出兴顺西法庭“兴枫桥”多元调解室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傍晚6点多,在结束这场土地纠纷调解后,兴顺西法庭庭长史小波踏上了返程的道路,这是他每周四的日常工作。

记者了解到,“兴枫桥”多元调解室设定每周四为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日,由镇政府、法庭、司法所、派出所四方轮驻调解员与临时调解员,共同开展调解工作。其余工作日则采用机动调解模式,根据各网格上报的矛盾,随时由在镇轮驻人员召集相关专业人员入村入户上门调解,采取“开会商讨”“分屋传话”等多种手段,满足不同矛盾纠纷当事人的需求。

同时,该调解室充分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的矛盾排查机制,主动深入基层,及时发现和解决纠纷隐患。同时,总结出“五早”工作法,即自下而上早发现,通过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的前端排查与网格员、网格长的日常排查尽早发现问题;上门服务早受理,包村领导带队深入群众收集问题,形成了小矛盾上门解,大矛盾找“兴枫桥”的良好氛围;群众合理诉求“马上办”,构建矛盾纠纷立即响应机制;逐级尽力早处置,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包村领导牵头联合上级部门攻坚化解;无理诉求早介入,坚持“三到位一处理”原则,避免事情越拖越复杂。

“调解的是矛盾,温暖的是民心,稳定的是根基。”史小波感慨道,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断完善多元解纷体系,用更实的举措、更暖的服务,才能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问题解决在基层,为群众守护好家门口的平安与和谐。

如今,越来越多纠纷在得以快速办结。该调解室成立一年多来,参与调解案件57件,调解成功40余件,调解金额近500万元。同时,兴顺西镇的“旧疾”--信访成访率、万人成诉率大幅下降。

调解纠纷

普法宣传

凝聚合力强化源头治理

今年6月中旬,兴顺西镇某村村民王某雇佣农药喷洒车为自家荞麦地喷洒除草剂期间,因药物飘散致使与其地块相邻的郭某等4户村民种植的葵花发生药害反应,葵花叶面出现大面积蔫萎、卷曲,4户村民因此报了警。辖区公安派出所接警后,第一时间对基础证据进行了固定,并建议通过“兴枫桥”多元调解室进行调解。随即,一支由派出法庭、司法所、派出所、镇信访接待办、村委领导、特邀调解员组成的调解团队,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调解。

调解前,史小波收集了近年来发生在固阳县及周边地区喷洒农药致损案裁判案例,并与调解成员一起制定了周详的调解方案。调解团队成员根据各自职责向双方当事人进行了释法明理,特邀调解员从邻里情感、村规民约等多角度耐心疏导双方,村委领导根据近年来当地葵花亩产情况及销售情况,给出了合理的处理意见。最终,在各方调解力量的协力配合下,4 户村民与王某达成了调解协议,赔偿款当场全部履行。

末端“触角”再延伸一点、联动解纷再深入一步--今年年初,“兴枫桥”多元调解室通过与综治中心的紧密协作,联动多部门构建起多元解纷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从法院单一办理模式,向综治中心一体化协同办理模式延伸。这一转变实现了纠纷化解从“被动受案”到“主动治理”的跨越,切实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从源头化解,为基层社会治理和辖区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司法服务与保障。

主动靠前播撒法治“种子”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日益活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层出不穷。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呈显著增长态势,这对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引导其依法依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兴顺西法庭精心开展了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典型案例选编工作。案例选取涵盖了土地流转的多种形式,涉及合同效力认定、流转期限界定、租金支付纠纷等一系列关键法律问题;同时,案例解析选篇采用“一案一解析”的方式,紧密结合现行的法律法规,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剖析裁判思路。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在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指引、评价和教育功能。

“通过典型案例选编工作,不仅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众解开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法律困惑,还能助力其在土地流转活动中明晰权利义务,规避法律风险。同时为进一步营造公平、有序、健康的农村土地市场环境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史小波表示,《土地流转案例选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我们要紧扣群众所想,找准需求、找对主体、选对内容,将‘大水漫灌’的粗放普法模式向‘精准滴灌’的个性化普法转变,从‘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式普法向‘你需我讲’的双向互动式普法转变。”他说。

一年间,“兴枫桥”多元调解室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基层导向、需求导向,以“靶向”思维挖掘普法新途径,切实助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结合审判职能,将法治宣传作为多元解纷的重要工作措施,通过普法宣传、案例指导,对基层调解员、调解组织进行培训,常态化送法进乡村、进田间地头,实现就地开庭、现场调解,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

在基层扎根,在一线解纷,在前沿普法,法治的雨露滋润着兴顺西“积谷粮仓”的每一寸土地。如今,“有纠纷去‘兴枫桥’多元调解室”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这间建在群众心坎儿里的调解室,正用司法为民的初心,书写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篇章。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