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民共话社区安全
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更是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作为全国“枫桥式派出所”的赤峰市公安局松山区分局向阳派出所,凭借独创的“社区警务小战法”,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
面对辖区城乡交织、人口密集的复杂环境,向阳派出所将社区细化为“楼院单元”:楼房区推选党员为楼长,平房区设立居民片长,组建起“民辅警+楼长(片长)+事管员”的治安管理队伍。142名老党员、退休教师组成的“事管员”队伍,每日活跃在社区街头巷尾,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成为感知社区矛盾的“神经末梢”。“我们就像社区的耳朵,随时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事管员王阿姨形象地比喻道。
“把这些鸭子转移后,小区里安静多了!”3月12日,向阳街道居民韩老先生握着社区民警的手连声道谢。其一楼邻居养宠物鸭子引起的噪音问题,在社区民警和楼栋长的调解下,仅用一小时便圆满解决。今年以来,向阳派出所通过“一小时调解战”等机制,累计化解噪音、楼道杂物、宠物扰民等纠纷127起,重复警情锐减62%。
在“民警+楼长+群众”的共治网络中,党组织是堡垒,群众是根基,民警是纽带,既承担政策执行者的专业角色,又履行民情反馈者的服务职能。这种多元角色协同机制,赋予了“枫桥经验”持久的生命力。
警务室建在社区,不仅缩短了服务半径、拓宽了参与渠道,更通过常态化互动深化了警民信任关系,最终织就了一张服务不缺位的精细化治理网络。
6月25日清晨,向阳社区警务室民警携带设备现场办理居住证更新业务。“以前要坐公交车去派出所,现在下楼就能办,”居民口中这种“流动户籍室”,6月份以来已开展4次,服务30余人次。
辖区4个警务室民辅警都建有社区微信群,这些微信群是民警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群众有大事小事会在微信群咨询,民警也会通过该群普及安全防范知识……从警23年的民警范文英创建了7个居民沟通群和4个治安预警群,年均发布反诈提醒、安全提示500余条,成为群众“24小时在线的守护者”。
每周三的“居民说事室”是警民连心桥的生动实践。居民吴江明提出电动车充电隐患问题后,民警迅速联合物业推动社区加装智能充电桩,将群众呼声转化为治理实效,真正实现“群众出题、警民破题”。
针对治安难点,向阳派出所的“微创新”精准发力,“围、堵、查、控、疏、教、帮”七步工作法根治了城中村治安顽疾;“互联网+”的链接式管理系统,使流动人口登记效率飙升60%;社区民辅警带领45名“向阳义警”志愿者,佩戴爆闪肩灯巡逻在大街小巷;依托“情指勤舆”平台建立三级联动机制,重大风险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这一系列“小战法”持续释放平安效能,今年1至6月,辖区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1%,6个小区保持“零发案”。
“枫桥经验”在向阳派出所的实践证明,社区警务唯有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治理创新方能生生不息。近年来,向阳派出所民警们和辖区群众用“铁脚板”走出“大数据”,以“小战法”撬动“大治理”,织就民生平安网,守护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