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暖青城  聚力护民安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0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11

善治暖青城 聚力护民安

呼和浩特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郭惠心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为了这块地,我们吵了半辈子,今天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深秋的呼和浩特,阳光透过回民区攸攸板镇综治中心的玻璃窗,洒在刚刚签完的调解协议上。孙某某和陈某某这对争执了近40年的老邻居,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这场从“手指地”时期就开始的宅基地边界纠纷,在综治中心多元联动调解机制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样的场景,正是呼和浩特市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科技赋能,推动基层治理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北疆大地落地生根。

从“反复跑重复跑”到“一站式解纷”

“孩子才10岁,门牙断了,以后可怎么办呀?”在呼市新城区综治中心调解室里,赵先生夫妇眼眶通红,声音颤抖。他们的女儿小红(化名)在上学途中被一辆收旧衣服的三轮车撞倒,导致门牙断裂,身上多处被划伤。而肇事司机是一位患有轻微精神障碍的困难群众,面对10万元的赔偿诉求,他低着头喃喃道:“我就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出这么多钱……”

面对这个两难局面,新城区综治中心启动了“五办”工作机制。调解员先后组织5次“背对背”沟通,既向肇事方释明法律责任,也向赵先生夫妇说明对方的实际困境。最终,肇事司机竭尽全力凑齐3万元,赵先生一家也选择了谅解。签署协议时,肇事司机泪流满面地对赵先生一家说:“谢谢你们的理解,我心里的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这类纠纷的化解,关键在于平衡情、理、法。我们既要考虑受害方的合法权益,也要考虑肇事方的实际承受能力。”新城区综治中心主任杨绍斌介绍说,“‘五办’机制通过‘接办、交办、代办、商办、督办’实现闭环管理,让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就能解万千愁。”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329件,成功化解5497件,化解率达75.01%,真正实现了群众解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在玉泉区综治中心,一起历时数月的经济纠纷案生动诠释了机制创新的实效。当事人云某某因工资拖欠和医疗费支付问题与雇主产生矛盾。综治中心迅速联合法院、检察院、人社局等部门,经过3次针对性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每次调解失败,我们都会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寻找新的突破口。”玉泉区综治中心主任郝向东介绍道。截至目前,该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199件,化解192件,化解率达96.5%。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像小红家庭和云某某这样的普通百姓重展笑颜的暖心故事。呼和浩特市各级综治中心通过程序化、法治化“路线图”规范全流程运作,强化各环节落实,双向发力、同频共振,全力推动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高效化解,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效能。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召开座谈会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在攸攸板镇,孙某某与陈某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了40年,一句“你挡了我出去的路”与“你家的围墙占了我的地”道尽邻里积怨。攸攸板镇综治中心接到情况反映后,迅速联合村两委实地勘察,厘清地块权属,详细了解双方诉求,并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动派出所、司法所、律师及人民调解员联合调解。

经过连续3天的调解,最终,双方就宅基地使用划分、通行路径及围栏设置等细节达成协议,一场可能激化升级的邻里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基层治理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凝聚多方力量。”回民区攸攸板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马艳贞在谈及宅基地纠纷案时感慨道,“我们通过‘六个实战化’建设,打造了基层治理的坚强堡垒。特别是‘5+N’工作模式,推动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五方力量常驻,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N个部门随叫随到。这种模式与综治中心化解率形成呼应,彰显了多元共治在破解历史积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中的关键作用。”

在赛罕区高院社区,一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宝塔庄园小区外墙改造工程一度因居民对保温涂料质量与美观的质疑而陷入僵局。

社区党委迅速牵头“铁三角”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长展开行动。通过5场专题协商议事会,组织居民代表与设计团队面对面交流,收集整理150余条意见建议;网格员和楼栋长、单元长逐户走访,详细记录居民对保温涂料质量和美观的个性化诉求,建立“需求清单”。最终,经过多方反复研讨,最终选用了既经济又环保的材料。改造完成后,外墙不仅牢固耐用,美观度也大幅提升,房屋保温性能显著增强,居民们纷纷点赞。

在玉泉区,同样的“铁三角”机制正高效运转。玉泉区970个网格精准配备970名网格员,同时推选出11175名楼栋长,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基层治理网络。截至目前,已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820件,成功化解819件,近乎完美的成绩单生动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显著成效。

从“传统粗放”到“精细准确”

在赛罕区高院社区,网格员手持平板电脑,熟练操作着“蒙政通”APP,向居民反馈:“张大妈,您的残疾证办好了。”这一便捷服务的背后,是自治区综治平台构建的“数字大脑”在高效运转。

如今,网格员已全部开通并熟练运用“蒙政通”账号,针对网格内常住人口、特殊人群等基础信息,开展补充完善与实时更新录入。社区书记苏智慧向记者展示平台时表示:“以前走访靠本子记,回去再录入,现在现场就能更新信息,效率提升了不少。目前,社区已完成4613户居民线上信息认领,为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建立分类标签体系,实现了‘一人一档、精准画像’,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新城区综治中心,智能机器人“小新”已成为群众的“法律顾问”。它掌握近2000条法条,能整理30余类调解案例,为居民提供精准指引。而在玉泉区综治中心,全区政法综治一体化应用平台内蒙古综治和网格化信息平台大屏幕上,辖区实有人口、房屋、重点人员等相关数据正实时跳动着。“如今,网格员现场上报,中心统一分派,部门限时办结,彻底告别了群众‘跑断腿’的时代。”郝向东说。

科技赋能基层治理的成效在呼和浩特市得到了直观印证:攸攸板镇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2.1%,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91%;新城区信访总量下降10.64%,“12345”接诉即办平台受理工单量下降10.9%,刑事立案数下降8.17%。

从社区网格到乡镇综治中心,从智能化平台到专业化调解队伍,呼和浩特市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深刻内涵,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实践。

呼和浩特市综治中心主任赵玮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样板。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进一步推动资源下沉、科技赋能、机制创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