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治理”托起百姓“大幸福”
第1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5008期:第1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1-14

“微治理”托起百姓“大幸福”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本报记者杨乐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多亏了村干部从中调解,我们才拿到了补偿。”凉城县六苏木镇和胜庄村村民杨某激动地说道。因为电线杆占地问题,供电局与村民发生了激烈争执。得知情况后,“铁三角”第一时间前往现场,组织双方进行了调解。最终,在“铁三角”的共同努力下,供电局同意补偿,双方就赔偿标准达成一致,矛盾得以成功化解。

矛盾纠纷无小事,桩桩件件系民生。为解决群众“多头跑、反复跑”问题,实现“只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的目标,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五有”建设要求,着力推进县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聚焦“建、选、用、奖”四个环节夯实基层“铁三角”治理体系,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用“铁三角”稳稳托起百姓“大幸福”。

调解纠纷

做好“四字”文章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凉城县依托“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紧紧围绕“建设、选拔、任用、奖励”四个核心环节下功夫,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治理队伍,进一步筑牢了基层治理基石,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做好“建”的文章,强基固本,打造善治团队。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网格精细化服务水平,凉城县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构建“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微治理框架,精准编织基层善治网格,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全力推动实现管理单元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以“微治理”托起“大民生”。全县共划分网格765个,成立党小组765个。

做好“选”的文章,拓宽渠道,精准选贤任能。通过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选举熟悉村情民意,有一定文化、有管理能力,具备基本的矛盾调解、信息收集、治安防控技能的优秀党员、退伍军人、退休村干部、乡贤人士担任网格员、联户长。全县共推选出专职网格员818名、联户长1963名。

做好“用”的文章,放手赋能,释放干事潜力。充分发挥“铁三角”队伍“一摸、二化、三报告”作用,用好基层党组织的“耳朵、眼睛、嘴巴”。联户长、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对于一般需求问题,现场销号化解;对于不易处理的问题,在做好稳控工作的前提下,及时上报党小组,努力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截至目前,全县网格员、联户长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5000余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余起。

做好“奖”的文章,强化保障,激发干事动能。为了确保“网格员、联户长”在“铁三角”治理体系中充分履职,凉城县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在岱海镇率先试行,并逐步在全县推广。针对网格员、联户长反映的矛盾纠纷,每及时反映1条矛盾纠纷信息,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网格员或联户长可凭积分到“团结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以此调动基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打造“三级共调”模式化解纠纷

鸿茅镇综治中心持续巩固深化网格调解、“法律明白人”调解及专业司法调解员的经验做法,形成了基层矛盾纠纷“三级共调”格局。

网格员作为基层治理的“触角”,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日常入户走访,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纠纷。在一次走访中,网格员小李了解到,因为楼下某修理铺将报废轮胎堆放在小区院内,油桶堆放在燃气管道旁边,存在安全隐患,楼上的住户为此与修理铺产生了矛盾,双方互不相让。小李多次上门,耐心沟通劝导,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堆放的垃圾得到了清理,邻里重拾和睦友好。

各村、社区招募的退休老干部及退休老支书担任“法律明白人”,专职开展矛盾纠纷二级调解。当网格员的初级调解未能化解矛盾时,“法律明白人”就会牵头网格员和村、社区“两委”成员进行集中调解。鸿茅镇某村的两位村民因为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纠纷,“法律明白人”李大爷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勘查,查阅土地资料,对双方耐心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划定了清晰的土地边界,圆满解决了这场纠纷。

针对刘某某与王某某长达十年之久的复杂土地纠纷,鸿茅镇综治中心创新启动“访调对接”工作机制,整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资源,开启“三步调解法”。首先,镇村主要负责同志以及派出所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实地了解情况,通过走访周边居民,全面掌握矛盾原委,为调解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通过“背对背”谈话了解双方核心诉求和心理状态,缓解对立情绪,消除误解隔阂。最后,镇党委政府、派出所、包联领导、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两委”成员、网格员等共同参与,运用“法理情”融合劝导,成功化解了这起长达十年的邻里土地纠纷,双方最终握手言和,签订了调解协议。

“石榴籽”服务群众“零距离”

凉城县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群众需求,整合各方资源,组建“石榴籽”综治流动服务队,实现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显著提升。

凉城县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与基层社会治理协同,确保服务灵活高效、贴近群众需求,创建了一支以人民调解为核心,由县综治中心统筹,公、检、法、司及各行业主管部门派员参与,集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风险预警为一体的“石榴籽”综治流动服务队,目前已有59名法律工作者及相关行业部门人才入库服务,开启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石榴籽”综治流动服务队既是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队,又是矛盾纠纷的调解队,还是人民群众诉求的帮办代办队,可谓“一队多能”。综治流动服务队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现场研究针对性解决方案,做到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在曹碾满族乡四号行政村,村民杜某反映部分村民持有土地确权证却无实际耕种土地。凉城县综治中心得知情况后,立即抽调农科局、自然资源局、司法局在“石榴籽”综治流动服务队中的工作人员赴实地查看,采取“入户走访+档案核查+专业测绘+专题协调”四步工作法,于24小时内化解了矛盾,切实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天翼云眼”绘就乡村平安新画卷

“自从有了‘天翼云眼’,岱海镇辖区的偷盗现象几乎没有了。”岱海镇综治中心主任介绍道,岱海镇积极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治理新路径,通过引入安装“天翼云眼”智能AI高清监控设备,真正实现了“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构建起一张“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群众有参与”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为精准发现问题、快速处置矛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今年5月中旬,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三苏木村发生一起因农药喷洒引发的矛盾纠纷,“天翼云眼”作为最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证人”,在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事件起因是村民张某报警,称因邻居王某喷洒除草剂,导致自家地里的高粱全部死亡,要求王某赔偿经济损失。然而,王某对此坚决否认。在“天翼云眼”提供的视频证据面前,王某承认因其种植面积较大,雇用了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作业,操作过程中不慎误喷到张某的高粱地。王某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综治为笔,“枫”景正好。凉城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激发基层“铁三角”的活力和战斗力,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加敏感、畅通、有力,绘就了平安凉城新“枫”景。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