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派出所新建办公区里暖意融融,“老李工作室”飘出的袅袅茶香与“AI警务助理”的智能提示音交织出温馨与和谐。此次“乔迁”,不止是该所办公环境的焕然一新,更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情怀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24年沉淀的警务“老经验”与智能终端并肩值守,扎根民心的“老情怀”与崭新警史馆共述初心,生动演绎着新时代基层警务治理新篇章。

办公新址
“老李工作室”“老经验”解心结 新机制护平安
“涉及宅基地边界的事,咱先看老土地证,再找邻居做证,不能因为一时之气伤了情分……”走进巴日嘎斯台派出所,听到老民警李长富正在劝慰群众。寻着声音一路往里走,“老李工作室”的门牌映入眼帘。工作室里,几张桌椅围成温馨的“唠家常”格局,桌上摆着热茶,还有一本调解台账。此时,李长富正与村民老张谈心,语气里满是熟稔。24年基层工作的经验沉淀,让他的每句话都带着令人信服的力量。
“老李工作室”在为乡亲们解决“家长里短”中形成了一套“现场处置-调解跟进-回访巩固”的全流程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该工作室推行的包调解、包跟踪、包反馈“三包”制度,让每起化解后的矛盾纠纷都能实现定期回访,确保矛盾纠纷不反弹。据了解,目前,“老李工作室”已成功调解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等35件,用“老经验”筑牢了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
搬到新址后,该所首先保留并升级了这份珍贵的“老传统”。如今,这份扎根群众的老传统并未过时,反而与新时代的警务理念碰撞融合,共同绘制出一幅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图景,全体民辅警正用“老情怀”续写着“新故事”,用“新活力”展现着基层警务的“新气象”。

业务办理
“AI警务助理”“老情怀”新科技 高效率惠民生
“您有任何疑问,直接问问咱们的‘AI警务助理’就行,它懂的政策法规可全了!”在巴日嘎斯台派出所宽敞明亮的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窗口民警正手把手指导群众与智能终端对话。在民警引导下,一位前来咨询户籍办理流程的牧民对着终端提出问题,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所需材料清单、办理时限和附近受理点地图。“以前办个事得来回跑几趟才能问清楚,现在几分钟就全明白了!”牧民指着屏幕上清晰的流程图,脸上满是惊喜。
这台“AI警务助理”不仅内置了高频业务的详尽知识库,还能通过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功能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让服务流程更加精准高效。与此同时,该所配齐的智能警务终端设备,让“户籍办理、身份证补办”等业务实现了“一站式”办结。截至目前,“AI警务助理”已累计服务群众100余人次,显著缩短了群众办事的等待时间和沟通成本,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智能警务与传统服务的巧妙结合,为基层警务工作注入了新活力。在这里,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温暖的桥梁。智能警务终端把传统服务中“面对面”的耐心、“手把手”的细心,转化为“一键式”的便捷、“即时性”的回应,让服务民生的“老情怀”插上了效率的翅膀,在崭新的服务大厅里焕发出惠民利民的新温度,在科技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

警史学习
“党建+警史馆”“老故事”淬初心 新生代续传承
穿过服务大厅,走廊尽头的“党建+警史馆”诉说着巴日嘎斯台派出所的变迁,老照片、旧警服、泛黄的纸页记录着巴日嘎斯台警务工作的点点滴滴。“这是80年代的警车,这是90年代的老派出所,直到现在这个新址,咱们派出所已经历经好几次搬迁了……”该所所长李志博指着墙上的照片,为新入职的民辅警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如今,警史馆已成为该所的“红色课堂”和精神高地。
“之所以成立这个警史馆,就是想把派出所几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前辈们扎根基层的奋斗足迹、用汗水浇筑的初心故事都刻进岁月里,变成一本可看、可感、可传承的‘精神教科书’,让每一代民警都能在这里触摸历史的痕迹,读懂‘扎根基层’的分量,从过去的故事里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李志博介绍说,所里每个月都会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让民辅警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先进事迹。新入职民辅警岗前第一课,必定是聆听老民警讲过去的事。刚参加工作的民警小王感慨道:“看着前辈们用脚底板走出来的业绩,我更加明白了‘扎根基层’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脚下沾满的泥土。”
老故事滋养新队伍,老传统激发新担当。在崭新的环境里,历史的厚重并示减轻,而是与青春的活力交汇,擦出了别样的火花。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警民鱼水的情怀。巴日嘎斯台派出所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新”,就是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兴安盟公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