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穿过阿尔山的白桦林,碎金般洒在哈拉哈河面。晨雾未散,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阿尔山分局天池派出所民警已背上行囊,踩着松针铺就的软径钻进林子。他们的巡护包里,除了望远镜、笔记本,还装着玉米和胡萝卜,这是专为林间常客狍子、野兔准备的“过冬礼”。

救助受伤动物
投喂食物
亲身实践生态档案里的传承密码
“小胡,你看这道爪印,前掌宽、后掌窄,是紫貂留下的。”天池派出所所长王春雷蹲下身子,用树枝在地上比画着,声音里透着关切。他指着倒木下的窝点说:“过些日子积雪堆厚了,这里容易堵,紫貂怕潮,得透气保暖。”他的巡护日志里,记着驼鹿的活动周期、狍子的觅食偏好、黑鸢的筑巢位置,还有哪片灌木丛里蓝莓结得稠。这些琐碎的细节,都是阿尔山分局民警共同构筑的生态档案。
“2006年,我刚入警时,跟着老民警巡山,那时候狍子的足迹还很稀少。”王春雷翻开一本泛黄的旧日志,2010年的记录里,只见过两次狍子幼崽。而今年,红外相机就已拍到5次驼鹿带崽的画面。“生态好了,动物多了,我们的服务也得跟上。”如今,他不仅要记录动物活动情况,还学了好多兽医常识。就在前几天,他在雪地里发现一只冻僵的狍子幼崽。他立即用体温焐热幼崽,又给它喂了些稀释的奶粉,等幼崽能蹦跶了再放归自然。“现在同事都说我是半个兽医。”王春雷笑着说。
新警胡文豪的“第一课”,就是识别不同野生动物的求助信号。“上个月,有群众打电话称发现了受伤的黑鸢。师傅教他先检查翅膀有没有骨折,然后再用保温箱装着送到救助站,还特意叮嘱“别碰嘴,猛禽咬合力大。”胡文豪一边翻看巡护日志一边介绍:“前几天辖区群众发现一只腿瘸的野兔,我按照师傅教的,先给野兔包扎了伤口,然后送到了救助站。”这些细节,都是阿尔山分局民警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动事例。
投喂食物林间巡护中的暖心守护
11月初的阿尔山,寒意渐浓。王春雷背着竹篓,往林缘空地撒玉米和草籽,这是他们为越冬野生动物准备的“能量站”。“夏天雨水足,草籽多,动物不缺吃的,可一到冬天,雪埋了植被,狍子、野兔容易饿肚子。”王春雷说,今年阿尔山分局联合阿尔山森工公司,在3处野生动物常出没的区域设置了投喂点,不仅投放玉米、草籽,还放置了12块盐砖。盐砖能补充矿物质,狍子、鹿类最爱舔,现在它们见了盐砖都不躲,知道这是好东西。
投喂之外,宣传是更绵长的守护。天池派出所民警的脚步遍布林场、生态养殖点,他们和阿尔山分局景区派出所联合开展宣传工作,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中心设置宣传台,向游客发放宣传手册,并提醒游客:“要是看见受伤的小动物,别盲目救治,打个电话报警,我们来得特别快!”
“以前见了受伤的野生动物,不知道该怎么办,常常就是躲着走。”天池镇居民老周感慨道。今年春天,他在院外的矮墙根发现一只缩成一团的小松鼠,后腿被铁丝捕鼠夹夹得血肉模糊。老周立即拨通了天池派出所的电话。民警很快带着救助站的人赶来,他们小心剪断铁丝,给小松鼠清理伤口、涂上消炎药,还留了一袋松籽。“如今,我家小孙子发现了树杈上受伤的松鼠,都知道要告诉警察叔叔来帮忙救助。”老周的话里,藏着群众对生态保护最朴素的认同。

深入林区巡护
全民共治北疆林海上的生态画卷
“最让我们感到骄傲的,不是破了多少案子,而是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守护者。”阿尔山分局副局长梁鹏华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里面有牧民主动上交的猎夹,有辖区群众发来的狍子在生态点附近吃草的视频。“以前觉得保护野生动物是警察的活儿,现在大家都觉得这是自己的事。”
打击违法犯罪,阿尔山分局从不松懈。2023年以来,依托“昆仑”“清风”“打击非法猎捕野生鸟类”等专项行动,该分局联合森工公司相关部门,依托“林长+警长”工作机制,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持续清查非法猎捕工具,严打盗猎行为,共拆除猎套60余件,破获各类涉野生动物案件42起,涉野生动物案件以平均40%的比例逐年递减。
暮色渐染林梢,王春雷和胡文豪结束了一天的巡护。夕阳余晖中,一只狍子从灌木丛后探出头,蹦跳着奔向投喂点。“你看,它吃得多踏实。”王春雷轻拍胡文豪的肩,“我们多付出一点,它们就能在这林子里更自在一些。”
阿尔山的林海依旧葱茏,民警的巡护脚步永不停歇。他们用日志记录生态的点滴变化,用投喂传递生命的温暖,用宣传播撒保护的种子。在这片北疆林海里,人与野生动物的故事,正书写着更多温暖篇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公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