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官兵是部队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战斗力生成的“根与魂”。在新时代强军路上,武警内蒙古总队乌海支队锚定实战化训练核心,有效激活全体官兵的创新热情与“智造”潜能。2023年,该支队“金点子工作室”成立以来,聚力攻坚、反复打磨,先后完成精准据枪检测仪、多功能综合刺杀训练靶等多项训练器材的改进升级,让每一款装备既精准贴合战场实际场景、又高度适配官兵训练需求,真正实现了“创新成果”向“实战战力”的高效转化。
官兵用精准据枪检测仪训练
一次考核“失利”催生“数据革命”
武警内蒙古总队乌海支队某中队中队长蒋震向记者介绍,精准据枪检测仪的诞生,缘起该支队在2024年武警内蒙古总队组织的野外训练考核中的一次“失利”。
在那次考核中,该中队重火器专业课目成绩未达预期,尤其是轻机枪点射环节,由于射手难以精准把握控枪力度,导致命中率始终在及格线徘徊。看到这样的成绩,教练员刘林暗下决心:“绝不能让战友们一直凭感觉训练。”于是,在训练复盘时,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查找症结,让问题变得更清晰:“我据枪时总忍不住手腕抖动”“瞄准时呼吸控制不好,发力就跟着偏了”……讨论中,训练被忽略的细节被逐一罗列出来,随后一个念头在刘林心中萌生:“如果能捕捉到控枪时的实时力度变化,是不是就能及时精准地纠正动作偏差了?”这让刘林找到了突破训练瓶颈的“关键钥匙”。
此后,历经100余次实弹射击的反复打磨与调试,一款融合压力监测、偏差分析、稳定性评估三大核心功能的精准据枪检测仪最终成型。这款检测仪能够通过动态压力传感技术,敏锐捕捉射击过程中力度的细微波动,并用数据直观标注发力失衡的关键节点,从而大幅压缩射手掌握规范动作的周期。这一器材的诞生不仅推动射击训练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赋能”,更填补了“运动中控枪”的训练技术空白。其低成本、易复制、好推广的特性,使之迅速在基层部队“走红”,成为提升射击水平的“硬核帮手”。
变“单向攻击”为“双向对抗”
在刺杀训练中,教练员张宏宇发现传统的练靶仅能支撑基础攻击训练,无法模拟防御场景,这一“重攻轻防”的局限性,导致官兵面对动态目标时,经常出现刺击偏差。为破解“靶子不会动”的核心难题,他带领战友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一方面,征集官兵实战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精准锚定训练痛点;另一方面,购置专业技术书籍,结合海量资料补全知识短板。在“借鉴现有器材改进”与“巧用电子元件创新”的反复探索中,历经多轮推翻与重构,张宏宇和团队终于敲定了多功能综合刺杀训练靶的初步设计框架。
有了既定方向,官兵们立刻转入攻坚阶段。白天,他们扎根训练场,在模拟战场的复杂环境中,反复推演目标空间变化规律;夜晚,大家齐聚工作室,仔细梳理研究训练靶参数,对设计方案进行迭代优化。为保证成果贴合实战需求,支队官兵们从零件切割、精准打孔到电路焊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件都亲自动手操作。最终,经无数次技术调试与实操检验,一款能模拟真人刺杀对抗、提升刺杀精准度与反应速度的训练靶诞生了。
相较于传统人型靶,这款训练靶新增三大功能模块,可灵活模拟各种动、静态目标,同时还能借助机械手臂实现立体攻防组合训练。受训者使用时,既能自主练习组合技法,又能推动训练从“单向攻击”升级为“双向对抗”,真正实现了“步到、身到、刃到”的融合训练效果。自投入使用以来,该支队官兵的刺杀训练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
集智聚力 铸就强军根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2025年,在全军训练场地建设观摩交流活动中,武警乌海支队官兵自主研发的精准据枪检测仪、多功能综合刺杀训练靶两项发明创造获得上台展示交流机会。这些看似朴素的“小神器”,闪耀着支队官兵集体智慧的光芒,精准破解了实战化训练中的堵点难题。
在一系列创新实践中,武警乌海支队官兵深刻意识到,在新时代强军征程的壮阔画卷中,尊重官兵主体地位、激活官兵首创精神,既是制胜密码,更是发展根基。在未来的实战化训练中,该支队将大力畅通从训练场到决策层的意见表达渠道,让基层官兵的实战感悟能直达核心,让基层“好声音”有处传、“金点子”有人听,持续攻克目标难题,为新时代强军事业贡献基层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