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高丹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回顾往昔,自2020年来到包头市市府东路街道办事处负责全面行政工作,2024年3月任市府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起,从“北疆石榴情博物馆”到跨越2400公里的“文化走亲”,从“四百工程”的温情走访到“春雨工程”的精准帮扶,她以务实勤勉、爱民惠民的行动诠释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让“石榴籽”般的民族团结情谊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
文化铸魂
构筑民族团结精神家园
走进市府东路街道,“北疆石榴情社区博物馆”内陈列着各族居民捐赠的文物,上百件展品诉说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韵启非遗”展馆中,剪纸、旗袍制作等28项非遗技艺在传承人的指尖重焕生机;“清廉家风馆”的展板上,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故事震撼心灵;民族团结进步宣教室内,各族居民亲手制作的“红石榴”象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这些文化场景的创设者高丹,坚信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
为做好基层民族工作,高丹研读了大量历史文化书籍,整理了5万余字的历史故事,并在包头博物馆专家团队的协助下征集文物,打造了“共同的家园”教育基地,以丰富的展陈体系讲述中华民族交融史。
她还创新了“非遗八件套”传承体系,将11项非遗技艺转化为社区教育课程,培养了众多“小小传承人”,让非遗文化在社区中“活起来”。
这些文化浸润工程通过具体的历史见证和文物,引导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制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2023年1月,市府东路街道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称号。
民生筑基
绘就幸福生活同心圆
在阿尔丁1#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们在欢快的《站在草原望北京》音乐中起舞,太极方阵展示传统韵律,钢琴与马头琴声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非遗工坊内,工人们熟练地续写文化传承;康养中心提供免费理疗;乒乓球室内充满欢声笑语;爱老幸福食堂里居民们谈笑风生……这一和谐共融的社区生活图景生动体现了高丹改善民生的执着追求。
高丹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团结不是展示,而应体现在邻里互助、日常问候和欢声笑语中。
2021年,高丹带领团队通过“三供一业”改造,对35万平方米的阿尔丁1#社区进行系统性升级。建设了民族团结文化健身广场、精神文化长廊和便民服务圈,为多民族交融共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多元服务,构筑起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生态闭环模式。
为解决就业难题,高丹主持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开发“春雨工程”智慧就业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企业。线上线下提供招聘、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200余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治理创新
打造平安和谐示范样本
“推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高丹带领团队实施“四百工程”治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百工程”强调深入基层治理,推动民族团结。高丹组建了志愿服务队,走访群众1.2万户,建立民生诉求台账418项,发现并解决了21个社区问题。
市府东路街道将41个基础网格细分为80个“微网格”,建立五级组织体系。成立“九色社团”,组建“社区合作信用联社”,形成“15分钟服务响应圈”。创新“一约四会”自治模式,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培育社区骨干,打造服务品牌,实现困难群体微心愿512个。推出“奶茶议事会”,促进各族居民共商社区事务。
街道设立了线上“无人律所”和线下“法律援助中心”,引导居民依法解决问题。近3年解决居民矛盾158件,居民满意率达100%,阿尔丁1#社区连续3年实现“零信访、零诈骗、零事故”。
区域联动
谱写新时代的“走西口”篇章
2024年中秋,“千年融合路·共筑中华情”文化走亲活动以其新颖形式吸引了众多目光。来自不同地区的技艺同台展演,这场跨越2400公里的文化盛宴,以文化为纽带,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丹团队构建了“红色基因+文化IP+产业协作”联动模式,实施了“红色研学”“非遗工坊”等特色项目。通过搭建“区域文旅合作联盟”,形成了“文化引流--产业造血--民生反哺”的良性循环。
市府东路街道以文化为笔,以共情为墨,在新时代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篇章,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互动交融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