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牧民群众的“套特尼昏”从“指尖到心间”智慧警务走进群众生活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0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15

他们是牧民群众的“套特尼昏”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清晨,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公安局翁贡乌拉派出所,民警敖特根巴图正在检查装备,准备开始一天的牧区走访工作。

治疗病羊

入户走访

从警29年来,敖特根巴图一直扎根在基层派出所,对辖区每一户牧民的情况都如数家珍。“牧区地广人稀,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多走访才是最直接、最有效了解牧民的方式。”敖特根巴图笑着说。

去年冬天,牧民朝鲁家的羊群因暴雪走失,敖特根巴图向牧民借来马匹,带着所内两名辅警连夜搜寻,直到晚上10点,才在零下30度的风雪中找到了羊群。“守护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我们的责任,草原上的脚印就是我们工作的烙印。”像敖特根巴图这样娴熟的骑术,是翁贡乌拉派出所民警的基本技能,当现代科技无法使用时,他们就用传统出行方式将服务送到蒙古包。

在牧区,纠纷往往源于草场界限、牲畜越界、醉酒闹事等“小事”。敖特根巴图创新推出“敖特根调解法”,将蒙古族传统的“敖包议事”融入到警务工作。今年1月,两户牧民间因草场放牧发生争执,敖特根巴图邀请嘎查长和德高望重的长者共同参与调解。“我们先按蒙古族习俗摆上奶食,大家围坐在敖包前,先谈心再讲法律条文,使双方最终握手和解。”这种接地气的调解方式,让翁贡乌拉派出所的纠纷调解工作成功率高达98%。

该所还建立了“草原联防群”,看到牧民用手机发送的求助信息,民警第一时间联动处置,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嘎查,大事不出苏木”。

“敖特根叔叔,我考上大学啦!”2022年夏天,牧民其其格的女儿手捧着录取通知书,激动地跑进翁贡乌拉派出所告诉民警们这个好消息。民辅警们都记得,3年前,其其格的丈夫生病瘫痪,看着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所里发起爱心帮扶,为孩子筹集学费,并送上生活物资。如今,这份警民情谊已延续成“结对子”传统,目前,全所民警已结对帮扶6户困难家庭,定期上门送物资送药、修房顶、剪羊毛。

去年6月,独居老牧民乌日罕因行动不便无法为病羊打针,眼看着小羊一病不起,乌日罕通过“草原联防群”向翁贡乌拉派出所求助。教导员王炜立即带着民辅警驾车前往,用自购的药品开展急救,使小羊转危为安。“牧民把我们当家人,我们就要当好他们的‘套特尼昏’(蒙古语,意为:最亲近的人)。”王炜说。

“90后”女所长满都日互刚任职时,对辖区情况还不太了解,和牧民交流也不太顺畅。如今,她经常到牧民家和牧民唠家常,甚至还能用传统民歌调解邻里矛盾。“刚到所里工作时,老民警就告诉我,牧区警务可不是去管理,而是要服务。你把牧民当亲人,他们就会把你当亲人。”满都日互不仅把这句话写在了日记中,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翁贡乌拉派出所的“师徒制”传承已有30年。老民警手把手教新民警骑马、认牧户、访民情;青年民警用无人机巡控、新媒体普法等新技能提升警务工作效能。“我们既要以传统方式服务群众,也要用科技守护未来。”满都日互指着派出所墙上的新旧照片说道:“左边是民警骑马走访的老照片,右边是无人机在草原巡航的新画面。”新老对比,见证着该所的传承与发展。

在翁贡乌拉派出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年复一年的坚守与温情。这里的民辅警是法治的守护者,更是牧民们的“套特尼昏”,正如当地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所唱:“草原的雄鹰守护蓝天,翁贡乌拉的警察守护草原。” (沈翠英)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