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关于基层设置“流动综治工作站”的思考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13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3

关于基层设置“流动综治工作站”的思考

张琦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流动综治工作站”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动态化、便捷化的服务模式,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资源延伸至偏远地区、流动人群聚集区和治理薄弱环节,实现基层治理触角的灵活延伸和精准覆盖。

一、核心内涵与功能定位

“流动综治工作站”是相对于固定办公场所的传统综治工作站而言,依托移动平台(如车辆、数字化工具、巡回团队等),打破地域限制,主动深入村庄、社区、集市、工地、商圈等一线场景,提供矛盾调解、治安防控、普法宣传、民生服务等综合治理服务的动态化工作载体。

(一)矛盾纠纷“流动调解”

针对农村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劳资纠纷等,通过巡回走访及时介入,将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二)治安防控“流动巡查”

结合“雪亮工程”和网格化管理,在偏远村寨、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开展流动巡逻,安装临时监控设备,联动村民组建“红袖章”巡逻队,织密治安网络。

(三)法治服务“流动供给”

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力量,通过“法律大篷车”“流动普法课堂”等形式,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反诈宣传等服务,破解偏远地区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民生需求“流动收集”

作为基层治理的“移动前哨”,主动收集群众关于养老、教育、就业等民生诉求,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推动问题解决,提升治理针对性。

二、创新形式与实践路径

(一)硬件载体创新

1.“车载式”流动工作站。配备办公设备、调解桌椅、宣传屏幕的专用车辆(如“综治流动服务车”),定期驶入偏远村寨、集贸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贵州省黔东南州打造了集“移动调解室+普法课堂+民生驿站”于一体的流动服务车,每周定点到村开展服务。

2.“网格型”流动小组。以网格为单位,组建由网格员、民警、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组成的流动工作小组,每日或每周走访重点区域,通过“步行巡查+入户走访”实时发现问题。如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推行“网格流动服务日”,工作小组携带移动终端现场采集信息、录入系统,实现问题“发现-处置-反馈”闭环管理。

(二)服务模式创新

1.“赶集式”集中服务。结合农村赶集日、庙会等节点,在人员聚集场所搭建临时工作站,提供矛盾调解、政策咨询、证件办理等服务,兼顾效率与覆盖面。例如,云南省大理州在“三月街”民族节期间设立流动综治点,同步开展纠纷调解和民族政策宣传。

2.“靶向式”精准服务。针对特定群体(如留

守儿童、返乡农民工、老年人群)或特殊场景(如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组建专项流动团队。例如,广东省东莞市针对工业园区流动人口,成立“厂区流动工作站”,重点解决劳动纠纷、安全生产等问题,2024年成功调解案件3000余起。

(三)数字赋能创新

1.“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下流动工作站作为服务触点,线上通过小程序、APP搭建“流动综治云平台”,群众可实时上传问题线索,工作站远程调度资源处置。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开发“流动综治通”APP,实现事件上报、任务派单、进度跟踪全流程数字化,响应时间缩短40%。

2.“直播式”普法宣传。利用流动工作站配备的直播设备,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展法治直播,讲解农村常见法律问题,同步录制短视频供反复观看。2025年,四川省甘孜州通过“流动直播普法”,覆盖偏远牧区群众10万余人次。

三、政策背景与实施价值

(一)政策支撑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强调,要发展移动巡回服务;《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要求,要推动服务资源向网格、楼栋、家庭延伸。

(二)核心价值

1.破解治理盲区。针对偏远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基层治理工作薄弱区域,通过流动服务填补固定站点覆盖不足的问题,实现治理资源“精准滴灌”。

2.提升服务效率。变“群众上门”为“干部下沉”,缩短问题发现和响应时间,增强群众对治理工作的获得感。

3.重塑干群关系。通过面对面交流、上门服务,拉近基层干部与群众距离,推动“管理”向“服务”转型,夯实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

四、面临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一)现存挑战

1.资源整合难题。流动工作站涉及多部门协作,存在职责边界模糊、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部分地区仍以单一部门为主,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2.长效机制不足。部分流动服务依赖阶

段性活动(如专项行动、检查迎评),缺乏常态化运营保障,存在“运动式治理”现象。

3.人员能力有限。流动工作组成人员多为基层兼职人员,法律知识、调解技巧等专业能力不足,面对复杂问题时处置水平有限。

(二)优化路径

1.制度化协同。建立“党委领导、综治协调、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单位在流动服务中的职责,例如司法行政部门主导普法调解、公安部门主导治安巡查、民政部门主导民生服务,形成“清单式”分工。

2.专业化赋能。通过定期培训、案例研讨、师徒结对等方式,提升流动工作组成员的法律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参与流动服务。

3.数字化升级。依托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为流动工作站配备智能终端(如移动执法记录仪、信息采集PAD),实现事件数据实时上传、跨部门协同办理,推动“流动服务”与“智慧治理”深度融合。

“流动综治工作站”是基层治理从“固定阵地”向“动态服务”转型的生动实践,其核心在于打破空间壁垒,让治理资源“动起来”,让民生服务“活起来”。下一步,需在制度保障、技术赋能和多元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这一模式从“物理移动”走向“化学融合”,真正成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流动守护者”。

(作者单位:包头市司法局)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