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书房的窗棂,落在书桌间那封烫金的邀请函上。“内蒙古警察学院”六个字像警校老师的拍肩,让我心头一热。指尖抚过校徽凹凸的纹路,竟有些发颤。八年前背着褪色作训包走出位于兴安北路警校的校门时,可没想到今天,母校会用第一届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研究基地论坛和升本新址的盛礼,给我这个游子铺一条归巢的路。
拆开信封的刹那,时光轰然倒流。依稀间听见2014年秋日操场上响亮的口号声,看见宿舍楼熄灯后手电筒照在《刑法学讲义》上的光斑。犹记得第一次参与模拟现场勘查。教官指着鞋印问:“若这是真实的案件现场,你的疏忽会让凶手逍遥法外吗?”那堂课我攥着尺子量了又量,明白了原来母校给的从来不是文凭,是融进血脉的职业本能。
离开母校八年,学子们像被风卷走的草籽。而我带着警院的火苗在通辽扎了根。上学时啃下的法律课本,促使我跨过法考门槛。警营采写的日日夜夜,凝成作协副秘书长的聘书。写战友蹲守时冻僵的指节,写警察节朗诵词里“警徽下的无名英雄”。我时常想起老师说的“我们警察是一个群体”,母校没教我们当孤胆英雄,教的是千钧担子压下来时,战友后背的温度。这温度让我的笔始终带着热,让警营的故事永远有血有肉。
邀请函背面印着新校区的航拍图,玻璃幕墙折射出北疆蓝天映照下的大青山,无人机掠过模拟街区的训练场,警体馆穹顶的警徽一定会比记忆中更璀璨。当导航定位显示和林格尔时,我忽然鼻尖发酸。当年离校时,兴安北路校址门口只有颠簸的58、69路公交车和几家快餐店,如今母校已矗立于开发区。学校升本哪是改个名字?侦查学、治安学这些本科专业在这里开设,“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研究基地”的铜牌挂于校门,母校将要成为守护118万平方公里北疆的警官们的摇篮。而我们这些老校友,就像草原上的风,把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种子,撒在社区街巷,撒在每寸需要守护的北疆土地上。
此次,我于第一届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研究基地论坛撰写了《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创安”》一文,这10个字,正是我提交论文的脊梁。八年前课堂上学到的“犯罪预防理论”,如今在通辽化作“义警联防”“科技防控”的实践,当年教官强调的“预判思维”,已在基层淬炼成“吹哨互动”的机制。在伏案打磨文稿的深夜,恍惚又见教室黑板前板书的身影,原来母校早将一把思维利刃埋进我的掌心,待岁月开刃后,终能劈开新时代警务的迷雾。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彩虹色的霞光浸透邀请函上“2025年6月20日”的字样,像为这个日子镀上金边。母校用“升本”再育学子,我们要用半生来回应这份再造之恩。八年前她给我们铁肩,八年后,我们替她扛起这方平安。
轻轻摩挲邀请函,合上信封的刹那,衣柜中警服上的警号微微发亮。我知道,启程的时刻到了。
(作者单位:通辽市公安局科尔沁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