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加强党建工作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边疆开放的历史脉络与语言文化沟通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70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02

边疆开放的历史脉络与语言文化沟通

--论北方丝路的文化桥梁作用

香莲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作为国家“向北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动“五大任务”落地实施,不断深化对外合作,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昔日的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到今天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内蒙古始终是联通欧亚的“语言交汇区”和“贸易枢纽”,在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下,内蒙古的开放步伐持续加速--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正升级为智慧物流枢纽,策克口岸跨境铁路已深入蒙古国腹地,为区域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开放不仅意味着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体现为语言、规则与文化间的“软对接”。随着蒙古语直播电商走进乌兰巴托寻常家庭,两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内蒙古正以源远流长的文化包容力,书写着新时代向北开放的篇章。这片滋养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辽阔土地,正在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外开放新实践。

一、古道新声:历史上的语言接触及其文化纽带作用

当前,内蒙古正充分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在这一过程中,历史的语言智慧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口岸城市积极推进多语种服务体系建设,跨境电商广泛引入智能翻译技术,边境地区持续加强精通多语种的人才培养……这些举措客观上延续了这片土地上悠久的语言交流传统,并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正如古代商旅借语言创新跨越沟通障碍,今天的内蒙古正通过提升语言服务能力,为“向北开放”注入新的文化与经济动能,进一步增强中蒙俄经济走廊中的软联通效应。

这段跨越两千年的语言交流史表明,真正的开放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对话、交流和共赢。在落实“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向北开放”的今天,内蒙古既要从历史中汲取经济文化交流的智慧,也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持续推动人文互通与经贸合作相辅相成,让语言这一最深层次的文化要素,继续成为促进中国与北方邻国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金色纽带。

二、智能交互:从语言字符到数据流的新丝路对话

作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内蒙古的语言生态不仅展现出技术理性与人文传统的深度融合,更生动诠释了互利发展的新时代内涵。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进程中,语言技术的创新正成为促进区域协同、增强文化互信的关键力量。

在二连浩特铁路联运中心,多语言技术已深度融入日常作业。海关工作台上,蒙古语键盘与汉语语音识别系统协同运行,电子屏实时切换中、蒙、俄三语通知。工作人员以蒙古语录入牧民托运的传统奶制品,用汉语处理电子报关单,再切换至俄语界面核对跨境货物。这种人机协作的多语言场景,不仅提升了通关效率,也在操作中延续了各民族的语言习惯,体现出技术应用中的人文温度。

更深层的融合体现在科技发展和语言结合上,同声传译设备提供三种模式:标准汉语转译、富含民族修辞的蒙古语版本,以及符合国际术语规范的英语输出,充分兼顾了文化多样性与专业沟通的需求。

这一语言生态的创新正在产生广泛的辐射效应。在大数据产业园,高校则借助计算机技术,让学生在虚拟那达慕大会场景中进行多语种商务谈判演练。这些实践既保护了语言的多样性,也创造出更丰富的跨文化交往范式,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和解,民族文化与全球技术展开深度对话。

由此可见,内蒙古的语言生态建设不仅服务于“向北开放”的战略目标,更在技术融合与人文传承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的区域经验。

三、话语与边疆:数字时代的交往纽带与认同重塑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向北开放”战略的深度融合中,语言已超越单纯的沟通工具,成为深化文化交往、促进互利发展的重要载体。内蒙古作为联通中蒙俄的桥梁,正以语言为媒介,构建起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新图景。

实践中,由汉语和俄语共同表述的法律文本已是常见,尤其在跨境数据流动等新兴领域,双方通过语词协调与规则对接,不仅实现了制度层面的互认,更在语言协商中推动了区域规则的共建。语言学家观察到,蒙古国青年经由短视频平台接触并使用的汉语词汇(如“直播”“快递”),正持续丰富着当代蒙古语的口语表达,形成一条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文化交互新路径。

在民族交往与叙事构建层面,语言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西方话语的错误解读,一批扎根边疆的自媒体人主动以俄语、蒙古语讲述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这些民间交流者延续了古丝路译者的使命,以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为新工具,在跨境叙事中重塑认同、传递合作声音。未来的向北开放历程,必将由直播间中的多语种对话、智能算法支持的语言数据库以及口岸地区日常交往中诞生的混合语词共同书写。

从古代的“译长”对话,到如今高效运行的AI同传,语言始终是向北开放中最敏锐的文化传感器与最坚韧的交往纽带。它既见证了大漠驼队扬起的历史尘埃,记录着数据光缆中跃动的字符,更预示着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多元文化将进一步走向深度交融、互利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驼铃渐行渐远,古老的羊皮契约演变为智能合约,而那条跨越千年、联结邻邦的语言纽带,仍持续焕发着生机,勾勒出新时代草原丝路上交往互鉴、共同发展的光明前景。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该成果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北疆汉音词汇与中蒙文化交流实践路径研究(立项编号ZLJD250503)阶段性成果。】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