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人民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创新审执工作举措,精准对接企业司法需求,以法治之力护航企业安心经营,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这个绿色窗口真是太方便了,我办理了8项执行立案手续,总共才用了20多分钟。”一位金融企业工作人员说道。“绿色服务窗口”为涉诉企业提供优先的“绿色直通车”服务。对涉企纠纷案件加盖“绿色直通车案件”标识,确保立、审、执各环节快速运行,对诉讼材料不齐全的案件,进行“容缺受理”,并一次性告知补充材料,力争实现“只进一次门、只跑一次腿”的便民效果。
该院秉持“源头治理、多元共治”理念,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事后处置”向“前端预防”转变,切实减轻企业诉累,有效降低企业诉讼成本,提升纠纷化解质效。深化诉调对接机制,与工商联、行业协会建立协作平台,选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邀调解员参与涉企纠纷调解,诉前化解纠纷3600余件。此外,依托“合并审调”新模式,跑出涉企纠纷化解“加速度”,2025年,该院合并审理调解13起案件,通过关联纠纷“一揽子”化解,实现了一案多赢的良好社会效果。
该院扎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提升多元解纷实效,以诉前鉴定助力解纷提档加速,有效缩短办案周期。该院金融案件审判团队审结案件267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17天。大力推行“要素式审判”,80%的涉金融合同类纠纷,以简易程序的方式在20日内审结,大标的额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45天内。该院速裁团队将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坚持立案前调解与诉讼中调解双管齐下,共审结案件700多件,司法确认150余件,平均审理天数9天。
该院积极延伸司法服务,配合巴彦淖尔市人大常委会完成全市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依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结合案件审理中发现的信贷审核漏洞、电子合同合规性、证据提交等共性问题,向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发出司法建议书,围绕企业经营发展、依法维权等法治需求,组织法官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进一步优化稳企安商的法治环境。
该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司法救助,加大诉讼费用减缓免力度。对暂时陷入困境、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微企业尽可能采用“活封”措施,在确保财产不被随意处置的情况下,让查封财产保持运营价值。对暂时困难企业采取“活封活扣”措施32次,允许继续使用生产设备,保障企业正常经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对暂时困难企业实施信用修复,帮助23家企业恢复融资能力,破解了执行“死结”。
该院健全“法院+N”执行联动机制,加强与公安、税务、互联网金融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在线办理查封、冻结、扣划等司法业务。针对民营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在依法保护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根据客观实际,慎用强制执行措施,切实维护金融市场良好秩序。持续开展执行攻坚活动,强力执结一批涉企“骨头案”,集中执结案件1166件,腾退交付房屋205套,执行到位金额3.8亿元,切实将胜诉权益兑换成了真金白银。
该院通过开展“送法进企业”“法治体检”,设立“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站”等形式,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打通了司法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该院近两年走访多家重点企业,提供法律咨询24次,发放《民营企业合规经营指南》1000余册,发布典型案例6期,发布《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引》12期,覆盖企业员工上千人次;开展法律讲座、座谈会10余场,覆盖企业20余家,发放风险提示函42份,帮助企业完善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制度。
乌拉特前旗法院将持续深化落实服务保障“六个行动”,常态化开展司法助企活动,以务实的工作举措提升司法服务质效,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