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讯在包头市青山区,一家曾经辉煌的老牌国企--某器材公司,经历了从资不抵债到焕发新生的蜕变。这起破产清算案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清算“关门”,而是通过司法创新和府院联动,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的新路。
走进厂区,高耸的水泥电杆生产线早已沉寂。这家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企业,最辉煌时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电力器材生产基地。但随着市场变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企业最终资不抵债。2022年,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该企业破产清算案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巨额的债务、待安置的职工、难以处置的划拨土地和厂房。
案件受理后,管理人发现了一个关键突破口:股东尚有500多万元注册资本未缴纳。通过法院依法追缴,这笔资金成为破解困局的“第一把钥匙”。职工安置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债权清偿比例也获得提升。
最大的难题在于资产处置--划拨土地上的厂房如何变现?传统的处置方式行不通。包头市中院与自然资源局多次召开联动会议,在妥善解决相邻纠纷的基础上,研究了多个处置方案,最终创新推出“整体拍卖+补办出让”的模式。“我们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参与案件审理的法官形容道,“既要确保资产价值最大化和相邻方的合法权益,又要依法合规。最终我们找到了最优解:整体拍卖后,建筑物价款进入破产财产,土地价款按规上缴财政。”更令人惊喜的是转型方向,考虑到厂区毗邻电厂、地处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法院联合政府部门主动对接产业政策,最终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轻工低碳循环产业园项目。如今,曾经的水泥电杆厂房正在改造成低碳产业园。
承办法官表示:“这个案例证明,破产审判完全可以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平台。”随着低碳企业入驻产业园,这个老厂区将迎来崭新的生命。它的蜕变之路,为类似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