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访工作条例》全面实施、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推动国有企业信访工作法治化,需紧扣“预防、办理、监督追责”三个核心环节,以“有平台、有机制、有规矩”为抓手,打破传统“被动接访”模式,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畅通职工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规范信访事项处置的流程,切实把信访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一、聚焦预防法治化,做到有平台“治未病”
一是要搭建“生产经营+信访”联排联处平台。国有企业应打破“信访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限,将信访矛盾排查深度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重点排查改革改制中的职工安置、薪酬体系调整后的待遇差距、特殊岗位的劳动保护措施落实等高频风险点,鼓励一线职工发现身边涉及权益保障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建立“一隐患一台账”制度,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分类登记,提前制定针对性预案,明确化解时限与具体措施,避免矛盾积累升级。二是要打造“职工建议+企业发展”征集转化平台。国有企业可在企业内网首页设置意见建议征集专栏,并根据实际需求细化其中板块,方便职工精准提交意见建议,结合每年职代会、季度工会座谈会、新职工入职调研等线下场景,广泛征集职工意见;将职工建议转化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占比不低于5%,对连续3个月未有效转化建议的部门,由信访部门约谈负责人,推动“群众智慧”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既疏解职工的“急难愁盼”,又为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注入动力。
二、聚焦办理法治化,做到有机制“治欲病”
一是要完善“访调对接+国企特色”初访化解机制。配备兼具信访业务能力与调解经验的工作人员,对职工现场来访或线上提交的初访事项,由接待人员与调解员共同甄别;针对国企改革改制、主辅分离等特殊时期的集中信访,可组建临时调解专班,进驻相关子公司或车间,以现场接访、即时调解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化解纠纷。二是健全“联席会议+层级督办”积案化解机制。依托企业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召开积案化解专题会议,由企业主要领导主持,信访、纪检、人力、法务、财务及相关子公司负责人参加,对梳理出的积案逐一分析成因,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化解措施与完成时限,实行“一案一策”;结合职工家庭实际情况,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通过“法理+情理”双重疏导,推动“事心双解”;对化解难度较大的“骨头案”,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借助外部资源寻找化解方法。三是优化“三所联动+国企法务”协同处置机制。国有企业信访事项常涉及法律问题,需专业法律力量支撑,应充分发挥企业法务部门“内部把关”作用,法务人员全程参与重大信访事项办理,对信访答复意见、调解协议等法律文书进行审核,确保内容合法合规。
三、聚焦监督追责法治化,做到有规矩“治已病”
一是建立“信访+纪检监察”协作监督机制。将信访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贯通融合,形成监督合力;纪委对信访移送的线索优先核查,成立专项核查组,通过谈话函询、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核实情况;结合国企巡察、纪检监察专项检查,将信访工作法治化落实情况纳入检查内容,对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并由信访部门跟踪整改成效。二是完善“信访法治化+督查考核”责任机制。将信访工作法治化纳入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构建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在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设置信访工作法治化指标,对完成目标的给予绩效奖励,未完成的扣减绩效薪酬;开展信访法治化专项督查,由企业信访部门联合人力、法务部门,每半年组织1次督查,采取听汇报、查资料、访职工等方式,重点检查《信访工作条例》执行情况,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出具《督查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与时限,整改完成后由督查组复核,复核不合格的约谈负责人;将信访责任压实到最基层,明确班组负责人为“信访矛盾第一发现人”,负责及时发现并上报班组内的信访隐患,子公司负责人为“信访事项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信访事项办理负总责。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压责任,确保信访工作法治化在基层落地生根,推动国有企业信访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森工集团阿里河森林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