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校园“表白墙”最初由个别用户自发创建,后来逐渐被引入高校作为线上平台。2010年前后,各大高校开始建立官方的“表白墙”,“墙”文化悄然兴起。近年来,中学生群体的社交平台逐渐私人化、商业化,发展为集社群、交友、跑腿等功能于一体的在校生论坛,成为中学生互动交流的主要渠道。
但这面“墙”也极易成为不良信息的“集散地”。为此,检察机关吹响“监督哨”,站好“观察岗”,为在校生社交网络信息生态治理开具“良方”,使其成为开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网络素养的文明窗口。
透视涉校社交平台潜在风险
近期,内蒙古自治区某县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名为“跑哥”(化名)的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设立某地“高中论坛”,冠以校园名称,并在其中设置高中社群、“表白墙”、“树洞”等12个社交板块,依托论坛组建多个校园群组。16岁的小涵(化名)在该论坛发布交友信息后,无业人员王某借此引诱、介绍小涵及其3名未成年朋友卖淫。而该案并非个例,早在2024年8月,“跑哥”曾为无业人员孙某发布恋爱交友信息,导致14岁的小兰(化名)在线下与孙某见面时被性侵,后又被引诱、介绍卖淫。
检察官对该论坛进行了前期调查,发现其中发布的内容充斥大量“找对象”“快餐恋爱”“出来喝酒”等不良交友和邀约信息帖,数量占据所发布内容的七成。此外,以“捞人”“挂人”为标题,公开征求他人真实姓名、班级或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或公开他人的抖音账号,发布辱骂帖等不良内容也时有发生。
校园论坛“表白墙”存在监管盲区
为全面掌握该论坛运营情况,该检察院协同公安网安部门对“跑哥”及其运营的社交平台进行了核查。经查,该账号系个人注册命名,组建微信群百余个,活跃群中涉校微信群16个,群组成员达4000余人,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很大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跑哥”经营的论坛并未获得校方授权。由于面向不特定公众,可以无门槛进入论坛交友“扩列”(社交暗语,指在网络上扩充好友列表,也用于在网络上询问是否愿意添加好友),大量社会闲散人员混迹其中,加剧了线上线下网络侵害风险。此外,不规范运营也易造成未成年个人信息泄露,大量的不良交友信息、不良行为示范,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冲击着未成年人“触网”的安全底线。
“我校的1名学生曾在这个论坛被网暴过,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抑郁,学校除了给孩子们开展普法教育和心理辅导之外,在网络社交方面能做的非常有限。”该县某高中分管安全的副校长向检察机关反映。
开辟普法教育新途径
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社交平台上“跑”偏的不良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破坏网络生态。2025年7月,就涉校论坛监管和网络生态治理问题,该检察院依法向当地网信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建议开展县域内涉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对以未成年人为主要群体的校内论坛、“表白墙”的违规违法内容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
收到建议书后,网信部门协同公安网安、治安部门约谈涉案微信用户“跑哥”,释明平台管理人员责任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督促其对违规违法内容进行清理;同时联合公安、教育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全面清查涉校、涉未成年人论坛群组中违规违法内容和不良信息。截至目前,已推动关停私人运营的涉校账号2个,解散具有潜在风险的未成年人群组11个,清理不良信息1200余条。
为进一步推动检察司法保护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融合,该院牵头网信、妇联、公安、教育、民政、关工委会签了《关于在办理涉未案件中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协作办法》,探索在办理涉未案件中与相关部门建立同步侦查、审查涉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隐患和侵害线索机制,将网络保护贯穿于未成年人案件处置的全过程。同时,该院通过举办察开放日活动,邀请县未保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未成年人公益诉讼观察员走进检察机关,召开全县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共话涉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生态治理,达成相关共识。
此外,该院联合县团委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丹丹小广播”栏目,邀请“红领巾”讲解员做客检察融媒体中心,与检察官就警惕不良“表白”、禁止“开盒挂人”、谨防电信诈骗等网络常见问题进行访谈。网络安全教育也被纳入了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的必讲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借助论坛关注度高、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大的优势,在网络中开辟了新的普法教育途径,“跑哥”也加入了网络安全教育的普法队伍,法治教育占据论坛的热榜。案件办结后,该案的承办检察官还以“神秘同学”身份加入校园群组,由“监督哨”转为了“观察岗”。
(魏巍赵爽)